小麦拔节抽穗时节,《新华视点》记者在河南驻马店、南阳、信阳等豫南3市9县区采访发现,由于小户耕种集约程度差、劳动力不足、种粮收益低,导致种粮积极性低,而种粮大户情况同样堪忧,种粮大户毁约弃耕现象显现,部分地区两熟田变成一熟田,原本应该油菜花开、小麦泛绿的田野,被片片“白地”取而代之,并且“白地”的范围正越过淮河逐渐向北蔓延。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芳心云天:麦田变“白地”,是极大的资源浪费。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源,毁约弃耕实不该。我们要深刻反思,两熟田之所以变成一熟田,其主要原因是种粮成本增加,收入降低。该现象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大力度进行宏观调控,给予政策倾斜,加大投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东山谢氏:归根结底,还是由于种田的收益不如外出打工的收益高。为何农民宁愿离开自己生长的家乡,而去遥远的他乡打工挣钱呢?道理很简单,农民兄弟都是很朴实的,种田收益少,生活难改善,不离家不行。建议国家加强农业供给侧改革,调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让农民看到种田有实实在在的好处,才是解决麦田变“白地”的根本。
@江苏日月江南:一些农村耕地撂荒严重,主要是种地的成本大于收获,农民种地无利可图,只有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进行保护性收购,调动农民种地积极性,才会改变这种现状。
@我本真善良:现在有些地方撂荒严重,根本原因在于种庄稼效益低而辛苦程度却不低,所以很多农民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在家种田。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才有可能激发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其次是相关部门应该出面,把这些被荒废的土地进行整合,让愿意种田的人去承包,不然年年荒废真是太可惜了。
@万里箐空: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珍贵,但耕地撂荒造成了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必须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正面引导,优化结构,实现规模经营,避免弃耕。同时,要加强市场调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培育出新时代的全新农民。
@小帅哥Peterwang:当前农业发展已进入转型关键期,这一方面给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诸多机遇,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转型误区,需要高度警惕。尤其是在耕地红线、粮食安全等重大问题上,需要对麦田变“白地”之类的苗头性问题及时加以引导。
@平常一个人015:麦田变“白地”,说明农民种粮收入不高,进而导致积极性降低。要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就要稳定农民的种粮预期,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种粮收入。同时,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为农业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做到让农民丰产又增收。
【下期话题】
扫码打赏
最近,北京市的一些餐饮店流行起“扫码打赏”,即消费者通过扫描服务员所挂牌子的二维码支付一定金额的“小费”。而在更早之前,广东、深圳等地的商家早已推行这种做法。“扫码打赏”被认为是换了个马甲的小费,对于这件事,消费者的态度各异,基本可以分为两派:“看情况”“坚决抵制”。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