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6版:5·12国际护士节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用爱诠释天使之名
传染病患者的守护天使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7 年5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染病患者的守护天使
——记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一科护理团队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一科刘艳华。
  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一科护理团队。
 
   

  南丁格尔曾经说过:“护士其实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 在人们的心目中,护士美丽、温柔、娴静,她们身穿一袭白衣,头戴一顶燕尾帽,拥有一颗纯洁的心,是最美的白衣天使。她们用真诚的爱心和勤劳的双手承担着守护生命、守卫健康的神圣使命。

  在“5·12”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进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一科,近距离目睹了该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状况,记录下她们的欢笑和眼泪。

  乐于奉献的领头人

  作为我市艾滋病病人住院治疗定点医疗机构,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一科不仅承担肝炎患者的救治任务,还承担我市艾滋病病人的归口管理及艾滋病的统一规范化治疗。谈起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一科的护理团队,不得不提该科的护士长刘艳华。17年来,她如同永不停止的陀螺一般“旋转”在护理工作岗位上:抢救危重患者,为患者输液、喂药……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她像家人般照顾着每一位病人,像姐妹般帮扶着每一名同事。

  2000年,年仅17岁的刘艳华从郑州市卫生学校毕业后便进入市第三人民医院。之后,刘艳华便与传染病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尽己所能关爱传染病患者,让他们能够坦然地站在阳光下感受社会的温暖。”刘艳华常常这样说。在她心里,病人始终是第一位,她坚守在护理一线,面对突发的传染病疫情总是挺身而出。

  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时年仅20岁的刘艳华在该院第一个报名上“抗非”前线救护病人。当时,该医院接收了不少疑似病例。刘艳华与其他同事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为这些患者端药、输液、送水等,天天忙得不可开交,常常连续工作八九个小时都顾不上喝水、上厕所。除了身体的疲惫外,刘艳华和同事们每天都面临着被感染的风险,精神压力很大。每当自己快支撑不住了,她就在心中默念:“我是一名护士,一定要把病人护理好。”最终,她和同事一起圆满完成了任务。

  近年来,艾滋病防治形势越来越严峻。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一科作为我市艾滋病病人住院治疗的定点科室,每年都要救治很多艾滋病患者。在感染一科病房,刘艳华亲眼目睹了艾滋病患者承受的身体病痛和世人偏见的双重折磨。从那一刻起,她就告诉自己:既然做了一名艾滋病房的护士,就一定要照顾好每一位艾滋病病人。她每天来回穿梭于走廊和病房之间,重复着烦琐的护理工作,不分白天黑夜,虽然很苦很累,但她依然尽心尽力地对待每一位病人,给予他们照顾和鼓励,帮助他们走出人生的低谷。

  2005年,感染一科接诊了一名正上初中的艾滋病患者小杰(化名)。在一次事故中,小杰的右腿由于严重烧伤被迫截肢,后来在输血过程中感染了艾滋病毒。刚入院时,小杰不愿接受眼前残酷的现实,对未来生活失去了信心,天天躺在床上流泪。他一度想要自杀,不愿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并常常偷偷拔掉输液的针头。

  面对小杰的情况,刘艳华主动到病房跟他聊天,耐心地向他讲解艾滋病相关知识和现状,常常拥抱他给予鼓励和心理安慰。刘艳华找来一名曾在该科接受过治疗的大学生艾滋病患者来开导和鼓励他。通过多次沟通疏导后,小杰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最终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主动配合治疗,病情也很快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后来,小杰还考上了大学,并交了女朋友。

  为了尽早发现潜在的HIV感染者,促使受检者减少危险行为,同时给予感染者心理支持与医学关怀,从2013年起,刘艳华开始担任该院VCT门诊(即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负责人,每月为约80名居民提供免费的咨询及检测服务,帮助HIV感染者早发现、早治疗。为了消除人们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和隔阂,刘艳华总是想办法让更多人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呼吁更多人加入到艾滋病救助工作中来。

  任劳任怨的护理人员

  在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感染一科,收治的大多是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许多人对这些患者心存畏惧,甚至有的患者家属将患者交给医院就甩手不管了。然而,感染一科的15名护士在刘艳华的带领下,在这种条件下工作,兢兢业业、无怨无悔,用心守护着这些患者,帮助他们减轻病痛的折磨。

  2014年10月,该科接诊了一名30多岁的艾滋病患者。患者的家属在缴了2000元治疗费用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这名患者当时的病情十分严重,卧床不起,还伴有言语不清和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每天的吃喝拉撒都落在护士的身上。除了完成对患者的常规治疗和护理外,值班护士还要为他洗脸、梳头、喂饭、清理大小便等。由于患者言语不清,值班护士就拿来纸和笔,让他写出自己的需求,并通过文字与他进行简单沟通。经过护士们的精心照料,这名患者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语言表达能力渐渐恢复,大小便也可以自理了。一个多月后,这名患者顺利地出院了。离开时,他紧紧地握住值班护士的手,眼里含着泪水。

  对于这里的护士来说,工作脏点累点没有什么,她们早已习以为常,而随时可能发生的职业暴露才是她们最担心的。据介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意外被传染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被含有病毒等病原物质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遭受感染的情况。

  几年前,该科一名护士发生了一起艾滋病职业暴露,至今想起来仍让人心有余悸。那天,值班的一名护士像往常一样准时到病房为病人输液、打针。在替一名艾滋病人进行静脉注射治疗时,情绪不稳的病人突然挥动手臂,针头意外地扎到了护士的手背……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这名护士被迫天天服用艾滋病阻断药物,强烈的副作用让她每天都感到恶心想吐、吃不下饭,并伴有腹泻等症状。科室给她放了长假,但她仅仅休息了3天就主动回到了工作岗位。值得庆幸的是,她在一个月后的检查结果为阴性,2个月、3个月、半年之后再次复查,结果均正常。大家这才长长舒了一口气。这件事情发生后,护士长带领科室护士及时进行了分析、总结,大家群策群力,制定了很多应对及防范措施,科室护士没有一个人因为这件事辞职或者调离到其他岗位,即使在怀孕和哺乳期也不例外。

  不断进取的护理团队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多年来,在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一科,广大传染病患者常常这样评价刘艳华和她所带领的护理团队。

  在工作中,刘艳华以身作则,带领护理团队每天进行护理查房,了解病人的病情和需求,及时组织危重病人疑难病例讨论,帮助病人早日康复。刘艳华视患者如亲人,在生活上,对同事也格外关心。每逢节假日,她总是照顾其他同事回家团圆,而她则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在她的影响下,该科的护士都以诚相待、和睦相处,整个护理团队始终保持团结向上的良好作风,大家在科室比学习比技术、比服务,不断提高护理理论及技术操作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规范的护理服务。

  多年来,刘艳华与她的护理团队默默地付出赢得了众人的一致认可,病人对该科的护理满意率99%,其所在的感染一科也多次评为先进科室。2011年、2015年,共青团焦作市委授予该科室“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2016年焦作市总工会授予该科室“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刘艳华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焦作市优秀护士”“优秀共产党员”和“焦作市优秀青年标兵”等。

  本报记者 高永强 文/图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