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波在各种招聘会的大学生都想找份好工作。前不久,南京某高校应届毕业生李同学便找到一份月薪近万元的工作。不过,招聘单位表示,上岗前需要参加一个需缴费近2万元的培训,考虑到大学生没多少钱,还能帮忙办贷款,等工作后用工资逐月还款。李同学欣然应允,没想到债背上了,培训却没等到,连招聘单位也没了影。
先有“校园贷”暗流涌动,“套牢”大学生的日常消费;后有毕业求职时的“培训贷”,让部分大学毕业生还未入职就被盘剥,背负一身沉重债务,甚至陷入就业陷阱——按期完成“培训”仍不被留用。这让人不由得想问:出现这些怪现象,到底是如今大学生的智商太低,还是一些企业的欺骗伎俩太“巧妙”?要我看,原因主要是后者。
像新闻中的李同学,是在参加招聘会时被一家公司相中的,该公司给出的薪资待遇非常高。在正规招聘场合,他哪里会想到这是一场虚假招聘?怎么会想到应聘工作会变成贷款培训?如此“假招聘、真培训”,招聘企业明显是与贷款公司联合赚取求职者的培训费。曾有媒体报道,大学毕业生小君遭遇到的“培训贷”,24个月共需还款15796.65元,年利率超过23.7%,贷款公司显然是在以盘剥学生的方式,为自己牟取高额利润。对类似带有欺诈性质的招聘,毕业生应积极向相关部门举报,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相关部门也应该主动打击,以净化招聘市场,不要让大学生的“毕业季”变成“受骗季”。
笔者在此提醒大学毕业生:觅得一个“好饭碗”,除了要有高智商,还得有高情商,在找工作时一定要多个心眼,即使求职再心切,也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