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胜
母乳是宝宝最好的营养来源,然而在母乳喂养中,很多哺乳妈妈会遭遇各式各样问题。在5月20日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中医健康会客厅》邀请市中医院妇产科主任冯变景,与广大哺乳妈妈聊聊母乳喂养那些事儿,用专业知识帮助她们解开母乳喂养中的种种疑惑,消除对母乳喂养的顾虑。
记者:冯主任,您是否能为我们讲解一下母乳喂养对宝宝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冯变景:母乳喂养的好处很多,母乳中含有婴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被称之为宝宝的天然营养品。产妇产后7天内所分泌的乳汁称初乳。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物质,可以增强宝宝的抗病能力。产妇产后14天所分泌的乳汁为成熟乳。呈白色,蛋白质、脂肪、乳糖、无机盐、维生素等含量比例均衡。母乳中还含有大量的牛磺酸,对宝宝的脑发育具有特殊作用。由于母乳具有多方面优点,且营养均衡、配比最佳,有其他食品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优点。因此,采用母乳喂养法,有利于婴儿的消化,有利于促进婴儿健康发育与成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母乳温度适宜,可随时供给,而且比其他喂养品成本低,经济实惠。
母乳喂养除了对宝宝有很多好处外,对产妇也有好处。比如,母乳喂养可刺激产妇宫缩,促进产后恢复;母乳喂养还可以延迟月经,起到避孕的作用,降低乳腺癌和卵巢肿瘤的发生。
记者:既然母乳喂养有诸多好处,为何还要设立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倡导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母乳喂养”这一观念呢?
冯变景:俗话说:“金水银水不如妈妈的奶水”。在坚持母乳喂养的道路上,“拦路虎”层出不穷。除了对奶粉、婴幼儿食品等母乳代用品的过度营销,影响了母乳喂养的观念之外,工作压力增大以及支持母乳喂养的公共设施缺乏,都是导致母乳喂养率明显下降的重要原因。另外,不少哺乳妈妈由于奶水少、担心宝宝吃不饱或营养不够、宝宝拒绝吸吮或吸吮时感到疼痛、体力不足、乳头酸痛或破皮、乳房肿胀疼痛等一系列原因放弃母乳喂养。卫生计生委最近的一份数据显示,我国的母乳喂养率在十几年间下降了近四成,0~6月龄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仅为27.8%,其中农村30.3%,城市15.8%。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这一数字曾经一度超过80%。
记者:“奶水不够,喂点奶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听到不少这样的话。而且,不少哺乳妈妈之所以放弃纯母乳喂养,是因为母乳不足。对于这一问题,中医有好办法吗?
冯变景:产后乳汁不足,中医上叫缺乳。在缺乳治疗上,中医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医认为,产后缺乳包括虚实两个方面。虚者多为气血虚弱,乳汁化源不足所致。实者则因肝气郁结,或气滞血凝,乳汁不行所致。针对缺乳,中医采用辨证施治,外治可以穴位按摩、理疗催乳,内服中药疏肝理气、气血双补等进行调理治疗。除了用药治疗外,产妇还可以吃些催乳的食疗药膳,如鲫鱼汤、猪蹄汤等。
记者:在母乳喂养的过程中,哺乳妈妈通常需要警惕哪些误区呢?
冯变景:我们在与哺乳妈妈的沟通和交流中发现,哺乳妈妈最大的一个困惑,就是自己的自信心不足,或者说家人的一些错误引导。最常见的就是,家人可能会因为宝宝哭了,就去质疑妈妈的奶水是不是不够、奶水的营养是不是满足不了宝宝的需求。宝宝哭是传递信号的,他有需求了,但是需求有可能是饿了、渴了……肚子饿只是信号中的一种。但往往家长就会觉得这个信号等同于母乳不足,这样就影响了妈妈哺乳的信心。
记者:冯主任,母乳喂养一般到几岁最合适呢?
冯变景:对于这个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建议。纯母乳喂养到6个月,然后在添加辅食的同时继续哺乳到24个月或以上。
记者:在现实生活中,哺乳妈妈都纠结一件事,哺乳期间,妈妈生病是否能吃药,能给宝宝喂母乳吗?
冯变景:药物确实会通过血液进入母乳中,但数量很少,一般不会对宝宝产生影响,感冒、发烧等情况下都可母乳喂养。经试验表明,多数药物适合哺乳妈妈服用,不放心的话,可以让医生尽可能使用副作用较小的药物。不过,服用激素类药物,或其他药监部门发布的对母乳有影响的药物应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