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局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已初步完成民用无人机登记注册系统开发,将于5月18日上线运行;6月1日起正式对质量在250克以上的无人机实施实名登记注册;8月31日以后,未在系统中登记的无人机飞行将被视为违法行为。
最近一段时间,成都、重庆等地屡屡发生“黑飞”的无人机扰航事件,导致航班被迫备降,旅客滞留机场。可以说,无人机“黑飞”的后果相当严重,甚至影响到旅客的人身安全。此外,一些“黑飞”无人机,还有可能对社会秩序和个人隐私安全带来威胁。笔者认为,无人机实名登记确有必要,但这只是第一步,相关部门还应落实其他配套措施,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无人机管理体系。
首先,实名登记不只是登记用户身份信息那么简单,还要做到对无人机可追溯、可识别、可控制,方能让实名制发挥作用。就像机动车辆管理那样,应强制要求厂家对每台无人机进行编号,并采取技术手段确保其不可涂改。其次,应强制经销商对买家进行实名登记,不仅要登记身份信息,还应采集人像,避免人证不一的“伪实名登记”。这样一来,一旦无人机违规飞行,便能及时追查到机主或操作者。此外,应强制厂家将实名登记的无人机接入监管平台,确保能实时跟踪无人机飞行情况。同时可将主要机场及禁飞区的地理坐标信息预装在无人机或监管平台中,让其自动执行禁飞和限飞指令。
无人机不是法外之物,不是想飞就能飞。相关部门务必以实名登记为抓手,落实辅助和配套技术措施,严惩违法机主和违规厂家,方能让无人机在规则范围内飞行,不因“黑飞”而沦为扰乱社会秩序和危害航空安全的“空中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