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大人如晤:久未归家不知身体尚安康否?儿远在他乡至为挂念”。宋勇权用小楷书写完这封家书后,盖上了自己的印章。近日在陕西咸阳师范学院于右任书法学院内,数十名大学生手执毛笔用小楷书写着家书。自2016年以来,该院256名学生每逢“母亲节”“父亲节”便用小楷书写家书一封,如今学院要求学生每月写一封,开展感恩教育,传承传统文化。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不知潇湘在何处:用小楷书写家书,能陶冶情操,摒弃内心的浮躁;更能寄托思念,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陕西咸阳师范学院此举甚好,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清静晓梅:百善孝为先。陕西咸阳师范学院以学生每月给父母写书信的形式开展感恩教育,传承中华文化,练笔孝敬两不误,做得好,为其点赞。
@晓平王:家书是有温度的,无论是戎马倥偬的岁月,还是平淡如水的时光,见字如晤,都会让我们心生美好。教书的目的在于育人,学生用毛笔写家书、记笔记,是在浮躁生活中塑造人格的一种有效途径。
@kellykeron:有时候,感恩需要载体,而用小楷书写家书就是一种载体,坚持下去,可以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产生感恩之情,真正认识到父母的辛劳和无私的爱。
@劲草天地:退休后的老年人到老年大学上课,书法课是首选,一些老年人更是将广场、公园的空地作为练毛笔字的好地方。陕西咸阳师范学院要求学生每月用小楷书写一封家书,可谓用心良苦,对于不会用智能手机的父母来说,这封家书充满了子女的爱。
@龙腾四海112:学校开展感恩教育、传承中华文化固然值得推崇,但要求学生每月用小楷书写一封家书,个人感觉作秀的成分较大。毕竟现在通信异常方便,书信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学校硬性要求,学生若无真情实感,极易陷入无话可写的尴尬境地。
@风开季节:用小楷工整地写下对父母的牵挂,的确不错。只是,小楷家书是学校的硬性要求,而非学生的自觉行为,难免给人形式主义的感觉。
【下期话题】
老师像妈妈
近两天,微信朋友圈流传一张照片:一位身着黑衣的女子蹲在花坛边,低头缝补一只粉色凉鞋,旁边坐着一个小女孩,背过身去拭泪。照片配文:补鞋的老师像妈妈。这感人一幕发生在5月21日,地点在河南省项城市昌福学校,该校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补鞋的女子是该校老师郭雪梅。很多网友表示,这张照片戳中了心中最柔软的那一块。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郭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