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新和
5月22日,高温裹挟着干热风肆虐横行,让人浑身燥热难受。然而,无论天气如何恶劣,高立永还是下午一上班,就拿着文件包匆匆走出了办公室。
“听说山阳区低保户曹富荣患有脑梗,儿子是二级残疾,她的孙子现在 上高二,生活很困难,这样的低保户除了享受低保外,够不够条件享受其他 救助?必须要弄清楚。”高立永心急如焚。
困难救助在常人眼里不过是一项正常工作,但对困难群众来说,就是生 存的自信、生活的希望。作为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副科长,近10年的低保工 作,让高立永与低保对象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些特别困难的低保对象家庭、生活状况,在他的心中都有一本账和联系方式。
今年41岁的高立永具有军人特有的气质,办事干练,工作起来像拼命三 郎,常常为了完成一项任务,不惜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加点。高立永2000年 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刚毕业就被特招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军人,在军营,训练场上的摸爬滚打,课堂上的勤奋钻研,淬炼了他过硬的军人作风和顽强的意志。一次,在部队参加抗洪抢险中,他冒着生命危险,冲锋在前,抢救了大批国家物资和几名被洪水围困的群众,为此,他荣立三等功,并被评为优秀基层干部、优秀共产党员。
军人本色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2009年,他转业到市民政局,岗 位的转换并不代表着军人本色的丢失,在救助科副科长的岗位上,他牢牢铭记自 己曾是“军人”这个概念。多少个夜晚、多少个周末,市民政局的同志经常看到他加班工作的身影。
“我吃这点苦算什么!当我看到那些因家庭特困而需要救助的一双双渴望的眼睛,当我感受着那些因各种原因致贫的无可奈何的心灵时,我的心也在暗自流泪。他们的遭遇激励我一定要更好地干好本职工作,让更多不幸的家庭及时得到救助。”高立永经常用这些话勉励自己。
2015年春节前,一场鹅毛大雪铺天盖地而来,乡村道路泥泞湿滑。当 时,高立永正在对上报的低保救助对象开展节前入户入村核查。在核查完博爱县,赶往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时,有一段狭窄的乡村小路特别难走,由于道路湿滑、雾气较大,车辆偏滑到了路基下,险些酿成事故,车上人员虚惊一场。
但是,他们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直到圆满完成任务。
次日20时许,高立永接到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一个低保对象的求助电话,称自己看病急需用钱,病情紧急,刻不容缓。高立永十分清楚这个低保对象的家庭情况,考虑到这个低保对象从小患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他立即联系保险公司,带着1万多元现金,连夜赶到低保对象家中,现场为其办理了医疗救助手续。
在高立永眼中,这是他特意给特殊低保对象开辟的“绿色通道”,而在低保对象眼中,却满是感激、期待和渴望。
高立永善思考,经常下班后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静思。原来,面对低保救 助人群,除了正常纳入低保范围的人群外,还有一些因病、因灾致贫的低保 边缘群体,这些群体如何救助?如何发挥政府职能,确保这些特殊群体及时得 到救助?经过一番查阅上级有关文件资料、深入了解焦作实情后,高立永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救助方案。2014年,我市开始探索商业保险医疗救助工作,2015年,省领导向国务院报告了我市此项惠民政策,国务院、民政部以及省领导多次到我市调研,并得到了一致肯定。高立永总结这是“三险三救助、双控一签约”焦作模式。今年,我市这种救助模式在全省推开,低保兜底扶贫也被《中国社会报》作为民政扶贫经验予以报道。
高立永经常说:“自己辛苦一分,百姓幸福十分,所以自己一定要加倍努力工作,当一名合格的民政人。”为了搞好救助,他运用数据库编程辅助工作,自编程序提高工作质量,在多次审计和巡视组巡视中获得好评。
上图为高立永(左)在曹富荣家中了解情况。 本报记者 李新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