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市博物馆:体验式“营销”让文物“活”起来
晴耕雨读 墨绘人生
让月山八极(拳)文化薪火相传
图片新闻
博爱端午节活动打出传统文化牌
焦作硬协送作品进校园
让“超市”成为丰富群众生活的新阵地
焦作百姓文化超市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7 年5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博物馆:体验式“营销”让文物“活”起来
本报记者 王玮萱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学生在焦作市博物馆参观陶仓楼模型。本报记者 宁江东 摄
 
   

  5月19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当日,记者在市博物馆看到:在专业讲解员的指导下,来自河南理工大学的学生正在拼装一件“国宝”——陶仓楼的复制品;两位老年参观者通过设在展厅内的电子触摸屏了解文物信息;几位年轻人打开了手机微信“摇一摇”功能,便接收到了专业的讲解信息;布置在一楼展厅的出土陶仓楼现场实景及布置在二楼展厅的当阳峪窑工劳作实景,吸引了诸多参观者驻足欣赏;一件绞胎瓷枕通过360度旋转电子投影仪展示后,瞬间焕发出独特魅力。

  市博物馆副馆长袁爱民介绍,为了拉近参观者与文物的距离,让文物变得“亲切”,市博物馆想了许多“招数”。比如,2013年,市博物馆在展厅内设置体验区,制作一些文物模型让参观者体验。从多年前开始,市博物馆先后开发了五凤熏炉、钥匙链、名片夹、鼠标垫等10余个以市博物馆展品为符号的系列文创产品,在重要节日里免费发放给参观者。此外,市博物馆多次面向社会招募业余讲解员,为市民了解本土历史文化开通“直达车”。

  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市博物馆多方寻求科技布展途径,将电子触摸屏、微信“摇一摇”、360度旋转电子投影仪等科技产品充分运用到布展中,让文物也有了时尚感、亲切感。

  一系列体验式“营销”手段,促使市博物馆近年来的参观人数逐年增长,每年吸引参观者约10万余人次。

  不过,这在市博物馆馆长郭继宾看来,市博物馆目前已采取的体验式“营销”手段,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据了解,市博物馆现拥有藏品近3万件,有铜器、陶器、玉器、钱币、书画等。市博物馆还是全市文博培训基地,是焦作人、外地人了解焦作历史人文的最佳选择之一。然而,市博物馆的资源优势、学术优势、教育优势、科研优势尚未充分释放,这是博物馆对于自身资源的一种浪费。

  郭继宾介绍,下一步,市博物馆将持续引入一系列的体验式布展手段,让文物“走”进每位参观者心中。目前,市博物馆正在筹备“历史教室”项目,运用“互联网+”思维,整合博物馆资源,让每位参观者在这间“历史教室”里像玩体验游戏一样,感受焦作的历史。

  市博物馆还将开辟“山之阳”古代焦作历史文物陈列展厅,预计展出200余件文物,这是一次展现焦作通史的展览。郭继宾介绍,“山之阳”将呈现两大亮点:一是通过科技手段复原山阳城、府城部分历史遗迹;二是通过“电子魔墙”展示部分珍贵文物的3D立体画面。

  博物馆是地方厚重历史的聚集地,每位参观者都想在这里真真切切地触摸到厚土下的“灵魂”。然而,如何让文物在博物馆“生动”起来,如何做到让每位参观者真真切切地触摸历史,并不是一句简单的承诺。这需要博物馆充分调动其资源、学术、教育、科研等多项优势,为参观者开辟一条绿色的历史走廊。

  2016年11月,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共同编制的《“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博物馆数字化升级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可以预见,类似使用智能导览提升观展体验,以沉浸式互动内容展示博物馆特色,根据展览的主题打造各类不同的线上线下互动项目等形式,已成为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什么样的博物馆才能让老百姓喜闻乐见?正在市博物馆参观的几位市民表示,希望市博物馆更有“温度”,更擅长讲故事。庆幸的是,我们看到,市博物馆正在朝着老百姓希望的方向努力。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