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太极拳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市武术公益大讲堂开讲
练好基础功是学拳根本
图片新闻
薛红建和他的太极拳健身队
毛春善:传承太极 幸福人生
跟着张保忠学太极剑(四十三)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 年5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红君
练好基础功是学拳根本
本报记者 高小豹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张红君(右)在指导太极拳爱好者练拳。
  本报记者 高小豹 摄
 
   

  都说太极拳不仅有竞技功能,还有养生功能。可是有读者表示,自己练习太极拳一段时间后,反而觉得膝盖或其他关节疼,这是怎么回事呢?

  本期《名师大讲堂》邀请市忽雷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张红君,以忽雷太极拳为例,解答读者的疑问。“练太极拳之前应先了解初级太极拳的简单动作与理论。”张红君说,没有太极拳基础功的长期积淀,易造成肌肉拉伤、骨关节损伤特别是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忽雷太极拳习练分为三个阶段:初级功、养生功、武功加养生功。这一系列功法如同从学前班、小学、初中、高中循序渐进,逐级提升一般。

  张红君说,初学太极拳不可求快,细心揣摩姿势是否到位和正确,这样才可以练好周身关节,实现节节贯通、周身相随。

  “初学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功练习,四肢基本协调,骨节灵活有力,再开始学习太极拳套路。因为套路动作紧凑连贯,练习时会感到身体局部有酸胀感,那种感觉就类似许久不运动的人刚刚跑完步后小腿肚酸胀,这是正常现象。”张红君进而表示,随着练拳者不间断地练习,四肢的酸胀感会慢慢消失,而且会逐渐过渡到练过之后浑身轻松、精神饱满的状态。

  “所谓练太极拳出现损伤,是指运动过量、过猛或不均衡产生的伤害。”张红君说,如练拳之前做一些基础功及相关的热身,运动量的大小和强度也要量力而行。年轻人的运动量可大些,可练低架兼中架和小架。中年人的运动量可小些,以中架为主,低架适量。老年人的运动量则再减,以小架为主,保持中架,低架少练或不练。总之,运动量的大小,要视年龄和体质的状态而定。年轻人体质好时,以长功夫为主;年长者运动量适当减少,应以养生为主。总之,太极拳是由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渐进修炼的发展过程,不可操之过急,不可逆其所为。

  关于读者提出的练太极拳损伤骨关节的这一说法,张红君表示,练太极拳损伤骨关节是因为基础功功力不足及姿势不正确,比较突出的现象是腿部受伤,特别是膝关节。一方面,因腿部力量和运动机能本来就是人体较早退化的部分;另一方面,加上长期半蹲式的运动负荷,或过分追求姿势高低变化的难度和强度,如太极拳旋体后单腿落地等,都会对习练者腿部带来一定的损伤。对太极拳要领掌握不准,在运动中如膝过脚尖、左右转脚膝部用力、进退步实腿膝部过低或跪腿等现象,也都容易造成明显或慢性的骨关节损伤。

  太极拳的演练要求松灵自然,在快与慢之间随劲势气息而动,其功夫也是建立在日积月累基础上的。“在套路渐渐熟悉时,学会身松、心静,如果练拳时身不松、心不静,不仅会使动作紊乱,且让肌肉筋骨处于绷紧状态。因此,练拳前一定要作好各项准备,摒弃一切杂念,达到物我两忘,将思想全部集中到所练的套路上。演练要缓慢,不急不躁,不要去追求快速猛烈的动作,此时,练基础功时间应多于套路,只有这样,才容易使身体放松,才能去僵、减拙、变灵活。”张红君说。

  ●名师档案:

   张红君,市忽雷太极拳研究会会长、中国武协会员、国家一级拳师、国家一级裁判员、国家武术六段、国家级优秀社会体育辅导员。2009年,张红君被省外事侨务办授予“国际太极拳文化传播大使”称号;2010年10月,被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专家评审委员会命名为“著名拳师”;2011年,被授予“中华太极拳杰出传承人”称号;2015年,被河南省理工大学、郑州大学等高等院校特聘为太极拳教授及技术顾问。

  如果你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有什么困惑,请添加微信号tjqzk,或将你的问题发送至电子邮箱jzrbgxb@126.com,也可编写短信发送至手机13569191591,武术名师将在《名师大讲堂》栏目为你解疑释惑。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