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党报心 怀川情 上一版3  4下一版
秦绪常,报业复兴立头功
甘为新闻 献毕生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科室风采
科室风采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 年6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访本报老报人、西江日报社正处级退休干部康伟
作者: 本报记者 陈作华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本报1983年复刊时的元老级报人康伟。
  (本报资料图片)
 
   

  “我为自己曾是《焦作日报》人而感到自豪,为自己曾为焦作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过努力和贡献而感到欣慰,更为《焦作日报》取得的每一项成就而感到喜悦。值此《焦作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我送上一位老报人深深的祝福。”电话那头,曾在焦作日报社工作了15年的老报人,而今身在广东省肇庆市的西江日报社原常务副总编辑康伟饱含深情地说。

  康伟是本报1983年复刊时的元老级报人,他为《焦作日报》复刊付出了艰辛努力,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历任总编室主任、记者部主任、编辑部主任、群工部主任、经济专刊部主任。时值《焦作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这位老报人欣然回忆了《焦作日报》复刊经历,深情地讲述了自己从事新闻工作的感悟和对新闻从业者的殷殷寄语。

  “1982年10月,我从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来到焦作市,被分配到刚刚开始筹备复刊的焦作日报社。”康伟说,“报到那天,接待我的是时任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报纸复刊筹备负责人秦绪常。他向我介绍了刚从郑州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我的第一个同事张成山。当时的办公地点是借用市委原办公楼五楼新闻科的办公室。”

  康伟回忆说,筹备工作很快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了。第一步就是“招兵买马”。李介人、华秋娴、周正和、皇甫其棠等一批老报人和孙达文等老新闻工作者来了,刘金钟、郭平治、齐国义等一批年轻有为的转业军人来了,柴国庆、王冠仑等一批各行各业的新闻骨干人才来了。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充满了朝气和干劲,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为焦作新闻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心血和智慧。

  “接着就是考察和订购设备。1983年春,我随时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焦作日报社总编辑的宋福厚和孙达文到上海、南京等地考察轮转印刷机等设备,同时参观考察江南地区部分地市报的办报情况,学习取经。”康伟说,“回来后即得知,市委决定《焦作日报》于1983年5月1日复刊。当时,离复刊日期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当时的情况是,除了几位老报人,大部分同志都没有办过报纸。即使是曾经在报社工作过的几位老同志,因长时间脱离新闻工作岗位,对业务和时下报纸发展业态也很陌生了,因此全体人员面临重新学习的紧迫需求。要学习、掌握的内容太多了,大家都投入到紧张的‘恶补’状态,从采访、写稿、编辑、标题制作到版面设计、字体字号、画版、校对,每个人都在以实战状态‘模拟出报’。一时间,报社营造了紧张而热烈的学习、讨论氛围。”康伟说。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5月1日,复刊的第一期《焦作日报》顺利出版了。带着墨香的报纸得到了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这更增添了我们的信心和决心。从此《焦作日报》走上了迅猛发展的快车道。”康伟说。

  说起当时的工作条件,康伟用“艰苦”二字来表述。他说,记者采访都是骑着自己的自行车或乘公共汽车,下乡时还得靠步行。报纸印刷是在市印刷厂,夜班编辑的工作地点就在印刷厂的排版车间。车间一角放了两张小桌子,这就是编辑和校对的办公平台。

  “那时还是铅字印刷,一间大厂房里,铸造铅字、铅字架、拼版台、压纸型、铸铅版,都在一起。不仅铅污染严重,而且夏天热得汗流浃背,冬天冷得直打哆嗦。忙到签了付印,往往已到凌晨3时左右,有时还会忙到黎明。”康伟说。

  “记得有一次,半夜时分,一位年轻的排版工人不小心将刚拼好的半个版翻落在地下,几千个铅字散落了一地。为了赶时间保证按时付印,编辑、校对都来帮忙,拣铅字、嵌铁条、打小样,忙成一片,‘抢救’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让报纸按时签了付印。”康伟说,还有一次闹了一个笑话。由于铅印图片往往不清晰,制出来的版样也看不清楚,在刊登一张藤科植物的艺术摄影图片时,头朝下放反了。见报后,除了作者本人外竟然没人看出来。但是,报社内部把这看作是严重的事故,对相关责任人给予了处罚,并认真总结教训,完善制度和措施。

  “1997年,我离开焦作到了广东省肇庆市委机关报《西江日报》,但还一直关注着《焦作日报》的变化和发展。”康伟说,回忆在《焦作日报》工作的15年,感慨颇多,尤其是复刊初期,感悟最深的一点就是:选择了从事新闻工作,就要爱上新闻工作,不仅把她看作是赖以生存立命的职业,更要把她看作是值得付出毕生聪明才智、心血汗水的事业。职业和事业,一字之差,天壤之别。不忘初心,持之不渝,个中滋味,愿同道中人细细揣摩和感悟,必有所得。

  “《焦作日报》有了60年深厚的历史沉淀。我相信,在怀川大地这片沃土上,《焦作日报》定能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定能开出绚丽多姿的五彩花朵。祝《焦作日报》越办越好!”康伟在采访结束时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