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党报心 怀川情 上一版3  4下一版
秦绪常,报业复兴立头功
甘为新闻 献毕生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科室风采
科室风采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 年6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甘为新闻 献毕生
——追记焦作日报社离休老干部周正和
作者:本报记者 郭树勋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焦作日报》发展的见证人周正和。
  (本报资料图片)
 
   

  在焦作日报社,曾经有这样一位老新闻工作者,退休了还会经常到报社转转,他说:“每天能见到记者,和他们聊几句,就感到自己还是他们中的一员。”

  可从2010年之后,报社的记者们就再也没有在单位看见过这位老者。原来,受人尊敬的周正和老师被诊断出癌症,已住院治疗。可当报社同事去医院看望他的时候,他念念不忘的还是他一生追求的新闻事业。

  一个最初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为了在新闻事业上有所进步,他曾为自己每日制订三个计划:一是每日6时起床学习,23时前不准睡觉,至少采写一篇新闻作品;二是每日除了工作外,要阅读2万字的书;三是每日不得有任何的不良嗜好玷污自己的身躯和灵魂。所以,他不吸烟、不喝酒,不办任何有愧于自己良心的事。

  当我们翻开周正和老师的履历时,发现1933年3月出生,1949年7月参加工作的他,有两次进入焦作日报社当记者的经历,是《焦作日报》发展的见证人。一次是1957年至1958年期间在焦作日报社当记者;一次是1983年《焦作日报》复刊后,他重返焦作日报社工作,从事记者稿件的编审工作,直至退休。

  已经离开我们一年零七个月、享年83岁的焦作日报社离休老干部周正和从1957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尽管在生活的道路上,曾遭受了不少不应有的委屈,但他对新闻事业始终忠诚不渝,为焦作的新闻宣传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他任职期间,他一直把培养年轻记者、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当成一名老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先后对20多名年轻记者、编辑进行了传、帮、带,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他经常和年轻记者一起采访,一起研究,帮助年轻记者提高识别新闻的能力,帮助他们深入生活,学习采访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再和年轻记者一起研究新闻角度的选择,题材的取舍,主题的提炼,写作技巧的运用等。经他指导和修改的多篇新闻稿件多数获得省、市好新闻奖。

  他除了为报社培养一批记者外,还为焦作市培训了一批新闻通讯员队伍。为此,他编写了4万多字的教材,包括消息的写作、通讯的写作、报告文学的写作和标题制作等,并先后无数次到各县(市)区和企事业单位向通讯员讲授新闻写作知识,培训通讯员上千人,帮助他们修改稿件,提高新闻写作水平。如他带领通讯员写的《你借场养猪 我借猪生财》《水在呼唤》等作品获得省、市好新闻奖。

  在多年的新闻工作中,他还写了不少有价值的作品和论著,他采编的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及省、市好新闻奖。1987年,他负责编辑的《开发前进中的焦作》一书出版发行;1988年,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他主持编写的《地区经济信息丛书——焦作市》。他还先后出版了12本著作,为宣传焦作、振兴焦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儿子周新全回忆说,父亲的理想,不仅仅是做一个好记者,还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着强烈责任担当的人。为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他自费订阅了《地理知识》《未来与发展》等10多本杂志,利用退休时间,创作了《地球呼唤人的理智》《灾害的警告与启示》等,并通过对客观实际进行分析,写出了具有思考性的作品。如《土地向我们出示黄牌》《珍惜我们的资源》等。

  周正和,一位甘为新闻献毕生,一位兢兢业业、忘我工作的老新闻工作者。焦作日报社永远记住你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努力学习和工作,以一流工作业绩献身社会的好品质、好品德。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