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具有“特别能战斗”革命斗争传统的焦作煤矿工人,在“对日寇最后一战”中,英勇顽强奋战,配合八路军主力作战部队于1945年9月8日第一次解放焦作,书写了焦作历史上光辉的一笔。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主席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8月10日,朱德总司令连续发表受降、进军的七道命令。太行军区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和朱德的命令,于8月11日发布了对敌伪反攻的命令。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驻焦作的日本侵略军仓皇撤至新乡,附近各县的伪军、杂牌军纷纷龟缩焦作,决心进行垂死挣扎,妄图等待国民党“接收”。
为扫除焦作外围的敌人,9月1日,八路军在煤矿工人的配合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东冯封村,解放了常口矿。
9月2日,解放焦作的八路军各路部队到达预定地点。司令部设在焦作南郊的王褚村,由黄新友任总指挥,张延发任副总指挥。第二天,解放焦作的外围战斗打响了。第八军分区二团在煤矿工人的密切配合下,攻下西大井与东大井,沁河独立团随即攻占了39号井。至此,八路军扫清了外围敌人,为解放焦作铺平了道路。
9月8日0时,八路军开始总攻焦作。攻城部队在17名煤矿工人的引导下,兵分东、西、南三路,奋勇攻城。经过数小时激烈战斗,八路军很快占领了西城区。与此同时,第七军分区一团配合第八军分区二团,从城东、城南发动强攻,对焦作形成合围之势,很快席卷东城区,并攻入城市腹地。
此后,八路军继续乘胜追击,再度强攻。敌伪“华北兴亚巡抚军”司令员李仙洲、副司令员李志鹏等人在八路军枪口下,被迫缴械投降,束手就擒。9月8日8时30分,战斗结束。
解放焦作一役,八路军共歼敌2000余人,俘虏700余人,缴获迫击炮16门、重机枪4挺、轻机枪20余挺、步枪700余支、汽车10余辆和大批军需物资。至此,被日军侵占近8年的焦作,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本报记者 焦 娇 李瑞雪 整理
■延伸阅读
太行山麓 朱德留诗
1940年春,朱德指挥八路军取得了“反顽斗争”的重大胜利,但仍面临与国民党部队和平谈判的问题。根据中央指示,朱德在回延安途中赴洛阳与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员卫立煌谈判。
5月5日,朱德一行抵达黄河北岸,在太行山尽头,面对母亲河,深切体会到了抗战的使命感和民族的责任感。当晚,夜宿焦作济源县刘坪村时,他挥毫写下了气吞山河的《出太行》: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这首《出太行》,不仅形象地描述了八路军浴血太行的历史,而且真实再现了太行老区儿女用热血铸就中华民族的情怀和气节。
在诗前,朱德题笔写道:1940年5月,经洛阳去重庆谈判,中途返延安。是时抗战紧急,内战又起,国人皆忧。
“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此言就是号召国、共两党要团结抗战,以连天的烽火告慰同仇敌忾的全国抗日军民。《出太行》一诗,正是朱德在面对外敌入侵时胸怀民族、忧患祖国的心声。
本报记者 焦 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