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
10月19日 焦作市恢复解放区、中站区和马村区,共辖11个人民公社。
1962年
1月11日 河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焦作市恢复郊区建制,农村人民公社划归郊区管辖。解放区、中站区和马村区改为城区。1963年3月9日,河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焦作市设待王镇。
6月 焦作市图书馆落成并对外开放。
1963年
6月20日 焦作市山阳城、陨城寨遗址和沁阳县肖寺遗址、温县慈胜寺、修武县胜果寺塔、武陟县嘉应观等18处文物古迹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月 新(乡)洛(阳)公路的重要桥梁——沁河大桥建成通车,桥长335.5米。
同年 国家兵器工业部三九六厂(中州机械厂)由三门峡迁至焦作,成为焦作市第一家军工企业。主产品为轻型枪械。1964年8月,国家第五机械工业部在焦作成立军工企业二五八厂(平原光学仪器厂),主产品为军用光学仪器。12月,又在焦作成立军工企业五六八厂(豫光机械厂),产品为二五八厂配套(1971年2月并入二五八厂),初步奠定焦作的国防工业基础。
1964年
5月1日 《焦作矿工报》复刊,由中共焦作矿务局委员会主办,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停刊。
5月22日 焦作市开始第二次人口普查。截至7月1日0时,全市实有居民54361户、28038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9140人、农业人口121245人。
1965年
1月 焦作市博物馆落成,至1994年12月,馆藏文物总量达1.5万余件。
同月 焦作市前进棉织社成立,1968年改为前进棉织厂,1970年10月改为棉织二厂,主产品有工业帆布、宽幅白布等,为焦作市纺织行业骨干企业之一。
3月 河南轮胎厂开始筹建,1968年12月26日硫化出第一条轮胎,1969年2月正式批量生产。
4月23日 焦作市较大的综合性医院——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成立开诊。
1966年
6月中旬 温县自筹资金架设成第一条长25公里的35千伏高压输变电线路,线路并入焦作供电网。
6月 焦作市铝厂筹建,1968年10月建成投产,1994年9月改为万方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9月2日 博爱县青天河水库动工兴建,1972年年底完成大坝主体工程,1973年春蓄水,1978年电站等配套工程全部竣工。
1969年
11月1日 连接晋豫鄂的重要铁路干线——焦枝铁路(河南焦作至湖北枝城)动工修建,1975年12月24日竣工通车,全长753.3公里。
1970年
7月1日 焦作矿务局九里山矿(大陆村矿)动工修建,1983年4月30日竣工投产,设计能力90万吨/年。
11月 长24公里的济(源)孟(县)地方铁路动工修建,1972年1月竣工通车。
1971年
1月8日 焦作市革委成立计划委员会、重工业局、轻化工业局、建工局、交通局、商业局、财税局、文教卫生局等。
1972年
6月 焦作市风动机械厂生产的7655型风动凿岩机、0.4—6型风铲填补了河南省空白。
1973年
9月 焦作市最大的百货商店——焦作市百货大楼建成开业,楼高四层,总建筑面积4626平方米。
10月15日 河南省最长、最大跨径的双曲拱公路桥——武陟县沁河红旗大桥动工修建,桥长721.4米,1975年9月25日竣工通车。
1974年
1月19日 中共河南省委决定,焦作市实行河南省、新乡专区双重领导。
2月 焦作地区第一条22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架成投运,焦作与洛阳实现电力联网。
同年 焦作市第一座立体交叉桥——民主路铁路、公路立体桥竣工通车。
1975年
6月 河南人民广播电台驻焦作记者站成立,1983年改为河南省广播电视新闻中心驻焦作记者站。
9月1日 《焦作矿工报》复刊并改为《矿工战报》,1978年10月1日恢复为《焦作矿工报》,周二刊,四开四版,为焦作矿务局党委、革委机关报。
12月31日 《河南日报》报道:焦作矿业学院研制成功立进自动连续喷射混凝土机组,填补了国家喷射混凝土机械空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