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的一名机关干部,参加工作30余年来,不管走到哪里,无论岗位发生多大变化,《焦作日报》时刻伴随左右,在我心灵深处生根,在我人生道路上结果,伴我成长,陪我到老。她已成为我工作中的良师益友,日常生活中的最爱。毫不夸张地说,我是《焦作日报》的铁杆读者和超级粉丝。
1982年5月,我从修武一个小山村到焦作汽车中心站工作,做了一名汽车修理工。由于每天上班时间为下午和晚上,上午无事可做,精神生活十分匮乏。我清楚地记得离我宿舍不远的地方是中心站图书室,图书室面积不大,藏书也就在几百册左右。那是1983年5月,一次在图书室偶然见到了一张报纸,就像现在的《焦作晚报》一般大小,虽版面不大,但内容挺丰富,一看就爱不释手,后来只要上午一有时间,我都要到图书室看看这张报纸,了解焦作的发展变化和身边的大事小情,以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
时间长了,图书室一位管理员告诉我说,你不能光看,还可以向报纸投稿呢。管理员的一句话启发了我,我便将车队的客货运信息和工友身边发生的事情,比葫芦画瓢写成稿件,向报社投稿。开始投稿时总是石沉大海,终于在1986年的10月才有了转机,我采写的《汽运公司举办集体婚礼》《爱车标兵范传绪》两篇不足百字的短文终于见报了,我高兴得不得了,一夜没睡着觉。后来,我调到单位政工部门工作,更是不间断向《焦作日报》投稿,时有小“豆腐块”见诸报端,心里乐滋滋的。
记得是1990年10月,我参加了单位组织的新闻干事培训班,聆听了焦作日报社周正和等两位老师的精彩讲课,使我从中学到了许多新闻业务知识,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一生受益匪浅。后来,我调进了单位机关,在办公室从事文字工作,仍然不断地向《焦作日报》投稿,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通讯员。尤其是今年3月,我还荣幸地成为《焦作日报》老年记者团的一名记者。
30多年来,我见证了《焦作日报》的成长变化,也为报社的发展壮大感到自豪。这期间,我忘不了报社编辑、记者对我所投稿件的润色修改,是他们帮助了我,使我对《焦作日报》始终怀有一颗努力写作的心和致力投稿的工作激情。
《焦作日报》由当初的一个不起眼的四开小报到如今的对开大报,人均发行量居河南省地市报前列。后来制作了电子版,建立了焦作网,开通了微博、微信、客户端、手机报等,在世界各个角落都能看到焦作新闻。
我为《焦作日报》取得的优异成绩感到骄傲,这是一辈辈焦作报人拼搏奋斗,用辛勤汗水浇灌的结果。唯愿《焦作日报》围绕“权威 主流 亲民 服务”的宗旨,依靠“劲牛拓荒”的精神,自我加压,砥砺前行,在信息化时代开辟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