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作华
“《焦作日报》创刊一甲子,大好事、大喜事!祝贺、祝贺!”电话那头,现任《深圳商报》文化编辑部主任、《文化广场》主编的王军听说家乡的报纸即将迎来60岁生日,显得很兴奋,连说祝贺的话。
王军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个单位就是焦作日报社,他在这里奉献了人生最美好的9年时光,曾任总编室副主任,是一名业务能力很强的编辑。听到记者请他写一篇关于在焦作日报社工作期间的回忆性文章,他满口答应,并说再忙也要完成“任务”。事实上,王军在接到约稿电话的第二天,就把一篇内容丰实、感情满满的文章用电子邮件发了过来。
“1990年8月,我从郑州大学毕业分配到焦作日报社时,还是个青葱小伙。”王军回忆说,记得来报社报到后,被分配在记者部。那时的记者部“兵强马壮”,我在记者部主任柴国庆等许多老记者的带领和指导下,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那时习惯叫他们老记者。现在想想,其实他们都不老,也就30多岁。只是对于我这个刚出校门的后生来说,感觉他们是那么的老练老到,以至于我到了他们那个年龄时,感觉远远没有他们成熟。”王军说,我特别感谢那些老记者,他们以自身过硬的德能勤绩影响着、带动着我成长。
“在记者部锻炼了一年多,我被调到编辑部担任要闻版编辑。当时的编辑部领导,号称‘两山夹一柱’。他们分别是张成山、王菊山和张国柱,再加上当时年轻一代编辑的领头人王爱军同志,都是我的良师益友。”王军说,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说自己日后在新闻工作中能取得一点点成绩,具备了一定的业务功底,就是在焦作日报社编辑部打下的基础。
“《焦作日报》的新闻采编流程、工作规范以及细节处理,毫不夸张地说,比大部分广东地市报纸要领先。这个,我有发言权。”王军在回忆文章里说,在焦作日报社打下的基本功和业务底子,让我终身受益,以至于我今天在审版、编稿时速度都很快,眼睛也比较“毒”,这都是那时锻炼出来的。
“一张报纸,对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风气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样,一家报社对自己的员工队伍来说,也会起到成风化人的作用,焦作日报社就是这样的。”王军说,“感谢焦作日报社培养了我,锤炼了我。感谢编辑部、记者部那些老师和同事们,使得我在那个和谐、阳光、向上的集体氛围中不断成长。”
“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我参与编辑1992年河南省青运会《青运特刊》和1994年第十五届美国世界杯足球赛《世界杯特刊》的岁月。”王军说,那真是一段幸福时光。大家伙全天泡在报社,吃在报社食堂,睡在报社宿舍,一门心思、全部精力都用在办报上面,心无旁骛。为了一个标题、一张图片、一个版式,大家可以翻来覆去地探讨、琢磨,还有争执。
“那也是个鼓励创新的年代。在报社领导的宽容下,我们不断尝试新的版面语言、版式风格。当时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那时胆量贼大,什么都想试一试弄一弄。”王军说,“记得我们第一次刊登了一张几乎占据三分之一版面的大照片,让摄影记者兴奋不已;第一次将照片人物抠图运用到版面上,让组版人员惊讶不已;第一次把幽默风趣的口语用到标题中,让自己的脑洞也打开了一扇窗……要知道,那可是上世纪90年代初啊,这些大胆的做法,在全国报业都是领先的,以至于1996年春我代表《焦作日报》去北京参加全国报纸版面培训,培训中老师所讲的那些先进做法,我们都实践过。”
“那时没早没晚、没白没黑地工作,既兴奋又辛苦,真是痛并快乐着。还记得,做版做到凌晨三四点,实在困得熬不住了,就和衣歪在组版房的墙角睡一会,然后爬起来继续工作。”王军说,那时候王爱军老师是我们编辑部的“头”,前不久在焦作市党政领导干部赴深圳学习考察团培训期间,爱军和我回忆起当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时,还是感慨万千,豪情万丈。
“在焦作日报社火热的大熔炉里,我从一名学生,成长为记者、编辑、编辑部副主任,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勤勉向上。焦作日报社是我梦开始的地方。可以说,是故乡的山水哺育了我,是报社的环境成就了我。感谢焦作,感谢焦作日报社。”王军在文章里说。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转眼离开故乡已经19年。在祖国南疆的深圳、改革开放的热土,平时工作繁杂,紧张而忙碌,但内心还在牵挂着焦作。血脉相连的故土,总是令人魂牵梦绕。”王军说,在《焦作日报》创刊6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作为远在2000公里之外的老《焦作日报》人,心情同大家一样,也是格外激动,格外兴奋。
“‘厚积而薄发,砥砺而前行’,衷心祝愿《焦作日报》越办越好,继续走在全国地市报纸的前列。衷心祝愿故乡焦作成为中原大地的璀璨明珠。”王军在文章结尾处这样说。
(本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