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党报心 怀川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李介人,打造报业发展新高度
《山阳城》, 为你自豪
怀念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经济新闻采访部
示范区记者站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 年6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阳城》, 为你自豪
——访焦作日报社副刊部原主任华秋娴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焦作日报社副刊部原主任华秋娴。
  (本报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郭树勋

  记者见到华秋娴老师的时候,她正在整理过去工作的老照片。她说,这些老照片是《焦作日报》创刊、复刊的珍贵纪念。是的,如今已经80岁的她是《焦作日报》少有经历创刊、复刊的老报人。至今仍精神矍铄、身板硬朗的她曾是《焦作日报》副刊部的老主任,也是文艺副刊《山阳城》的创办者。

  华秋娴老师是江苏无锡人,早年考入位于焦作的国家燃料部干部管理学院学习,一年后随学院搬入北京。由于当时国家燃料部急需书籍出版编辑人才,她就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北京矿院(中国矿大前身)书籍出版编辑专业学习。由于当时焦作煤校教师缺乏,毕业时,她就被分配到该校从事教师工作。1957年,《焦作日报》创刊时,由于她所学专业带有“编辑”二字,当时在组织部门的档案调查中,被一眼相中,当时的市委书记点名将她调入焦作日报社,负责副刊编辑工作,成为报社创刊的见证人。

  她说,由于当时焦作市煤矿工业比较发达,主要以采煤为主,所以副刊版发表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也是以此为主要内容。她说,当时由于要经常深入农村、企业参加义务劳动,直至1961年焦作日报社因经济困难《焦作日报》停刊,她都是一边参加劳动,一边从事编辑工作。

  《焦作日报》停刊后,她因为有文艺特长,被调到市教育局工作,没有过多长时间,又被调到当时的人民委员会办公室工作。当“文化大革命”即将开始时,她又被调到市文化局剧目组负责写现代戏。随后,她又被下放到新河农场劳动,之后又到市豫剧团干了一年多才又回到文化局,后又被抽调到市工会筹备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直到1983年《焦作日报》复刊时,她才重新回到了报社。

  《焦作日报》的复刊,也让华秋娴焕发了青春。当时,她不仅负责文艺副刊版,还负责青年、老年、法制版面。尤其在负责副刊编辑工作中,她第一次把文艺副刊名称定为《山阳城》。说起当时的改名工作,老人颇为自豪。她说,当时焦作人很少知道焦作的历史——山阳城。当她研究焦作历史的时候,看到山阳城的由来时,颇为激动。用焦作历史的渊源来命名副刊名称再合适不过了。她的想法向报社编委汇报后,大家一致同意把副刊名称定为《山阳城》。《山阳城》也一直沿用至今。

  随着《山阳城》副刊走进大众,焦作许多爱好文学的青年从这里开始追求文学梦。在《山阳城》副刊发表了第一篇文学作品,如今已是河南著名作家的樊瑞楠女士刚刚给华秋娴老师寄来她新近出版的两本书籍。说起樊瑞楠,华秋娴老师说,当时看到小樊有文学天赋,就积极培养,并托人把她从县供销社调到县政府部门工作,鼓励她上电大,再深造。

  作为一直在副刊编辑岗位工作的老报人华秋娴老师直到1989年12月光荣退休,始终没有离开一线岗位,成为《焦作日报》名牌栏目《山阳城》的创办者、坚守者、耕耘者。《山阳城》也如同她成长、成才的孩子一样引以为豪。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