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印度电影,比较考验“坐功”,因为电影一般会很长,动不动就有一段歌舞。这个特点,在《摔跤吧,爸爸》里也很鲜明。
《摔跤吧,爸爸》为什么不叫《摔跤吧,女儿》?这是我看完电影的第一个感受。如果这真是一部传说中的女权电影,给在印度社会中地位不高的女性鼓与呼,主角就应该是练摔跤的女儿,而不是从强迫女儿练摔跤,到帮女儿拿金牌的爸爸——当爸爸被塑造成为神,女儿个人的努力反倒无关紧要了,好像换了谁做他女儿都能成功。
所以,这其实不是一部女权电影,也不是一部励志电影,而是一个疯狂的印度男人如何借助女儿实现自身梦想的电影。只不过,他恰巧成功了,所以被拍成了电影。那些没成功的绝大多数呢?当然永远只是偏远乡村里的笑话。
倘若这里面真有励志精神,那就是:一个男人为了实现梦想,无所不用其极,妻子只是生育的工具,女儿起先只是多余的副产品,后来又是实现自身理想的道具。
这部电影貌似适合虎爸虎妈带着孩子去看。在电影院里,你可以小声趴在孩子耳边说:“看,爸爸妈妈都是为了孩子好,听爸爸妈妈话的孩子将来才会成功。父母不管你,你现在会高兴,但长大了会怨恨爸爸妈妈;父母管得严,你现在会不高兴,但长大了会感谢爸爸妈妈。”
导演阿米尔汗的另一部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其主题和《摔跤吧,爸爸》正好相反,说的是如何反抗父权,让孩子走自己的路。一个是从孩子的视角思考问题,一个是从父亲的视角思考问题,两者或许没有对、错之分,但肯定有“好”与“更好”——孩子按照自己的梦想做事不一定能成功,但按照父亲的要求做事同样不一定能成功,而两者的区别是,前者至少很快乐,后者会很痛苦。
《摔跤吧,爸爸》塑造的是一个“英雄的父亲”,所有的荣誉都归于他,拿到金牌的女儿只是配角。看了电影的中国父亲,千万不要因此萌生当个“英雄的父亲”的梦想,强迫孩子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让孩子成为人生的主角,做父亲的能否成为英雄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