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 玲
5月26日下午,市十届、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国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畅谈了焦作的发展变化,分享了与《焦作日报》的不解之缘。
“作为退休的老同志,在《焦作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接受记者的采访,感到非常高兴。”郭国明说,当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处于事业鼎盛时期,国泰民安。
“在这种大背景下,新一届市委班子组建以来,焦作的发展形势很好、变化很大。”郭国明说,第一,定了一个奋力攀登的目标。新一届市委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开放带动、生态立市三大战略,加快建设创新焦作、富裕焦作、美丽焦作、平安焦作,为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焦作在中原崛起中更加出彩的奋斗目标。对焦作来说,这个目标,既需要攀登,又能够攀登,体现了新一届市委班子勇担当、敢作为的执政风格。第二,选了一些迎难而上的课题。有了目标,从哪儿入手?北山治理、四城联创、南水北调绿化带征迁、棚户区改造、大沙河治理,市委选择了这些“难啃”的课题,反映出“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的拼搏精神,体现了市委新一届领导班子所具备的历史责任感。第三,有一个开放开明的思想境界和眼光。工作做法上,在全市范围举办了声势浩大的“近学许昌、远学扬州”辩论赛,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广大领导干部议外地经验,想焦作差距,谋划下一步怎样在改革开放上做文章。在这个基础上,市委又带队“学深杭、促创新”,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学习深圳、杭州如何用改革开放推进创新,用改革开放实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用改革开放破解发展中的体制障碍。这不是一般的工作做法,而是放在全国大格局中思考问题,放在改革开放、出经验出成果的前沿阵地思考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外力解决焦作的自身问题。
“有思路了,有选题了,也有方略了,关键是作风。”郭国明说,目前,焦作有一个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各县(市)区、市直部门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紧起来了,工作重心沉下去了,衡量工作的做法更实在了,大家既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担心,生怕完不成市委、市政府交给的任务或某些环节出现脱节的情况,又勇于担当,争相比位次、比口碑、比实效。因此,目前的焦作政通人和,按这种做法抓下去,焦作在很短时间内实现目标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我与焦作日报社打交道30多年了。”谈起与《焦作日报》的渊源,郭国明动情地说,《焦作日报》的发展史、报道史,实际上也是焦作的发展史、创业史,《焦作日报》具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大的方面,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地方上,为焦作人民鼓与呼。“在市级领导岗位工作20多年,我感到市委、市政府的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焦作日报》的支持。感受最深的就是,《焦作日报》始终与焦作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以人民为中心在《焦作日报》体现得非常充分。”郭国明说。
“我在市政府抓农业工作时,当时《焦作日报》组织了两篇稿子,一篇是报道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的焦作现代农业体系,一篇是报道以小麦实现亩产千斤市为基础的种子基地建设。由于《焦作日报》的报道,后来,《人民日报》以《放心农业看焦作》为题,宣传了焦作农业的发展盛况。我在市委分管政法工作时,《焦作日报》当时又组织了两篇稿子,一是大力报道打造人民满意政法队伍建设,二是报道人民最关注的平安焦作建设,当时我市在全国首家提出平安焦作建设,《焦作日报》起到了引领鼓舞的作用。再后来,到纪检领导岗位工作时,《焦作日报》又报道了效能革命,还报道了惩防体系建设。”郭国明一口气说出了印象深刻的这些报道,而且对报道内容张口就来,可见对《焦作日报》充满了深情厚谊。
“焦作的发展有《焦作日报》的贡献。《焦作日报》之所以有好的报道,也是焦作人民创造了很好的经验,《焦作日报》真正将宣传、舆论与群众的实践、创造紧密结合了起来。”最后,郭国明寄语《焦作日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更加心系人民,办得更加红红火火,多出人才,多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