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蕊
“《焦作日报》创刊60年,历经风雨、愈久弥香,可喜可贺。我从事新闻工作30年,与《焦作日报》有着22年的缘分,现在依然每天必看《焦作日报》,关注它成长的每一刻,衷心希望我们的报纸越办越好!”焦作日报社原党委书记、总编辑柴国庆饱含深情地说。
柴国庆,与新闻事业渊源深厚。他下过乡、当过兵,在部队因参加一次部队新闻写作竞赛而初露锋芒,被选调做专职新闻干事,从而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路做到高级记者,曾获得“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河南省优秀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柴国庆与焦作日报社有着22年的缘分。他1983年调入焦作日报社,先后任记者、编辑、记者部主任、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党委书记。他任党委书记、总编辑期间,身体力行,带头写好稿,在全省党报总编辑中发表的新闻作品和论文获奖数量最多,焦作日报社被评为“全国地方报社管理百佳报社”,《焦作日报》被评为“河南省十佳报纸”,并连续八年四届获全省党报编校质量第一名。
谈及在网络时代,报纸如何提高竞争力?柴国庆讲了一个感人的小故事:当年,焦作日报社成立了快速反映报道组,大胆地在要闻版推出《读者昨日来电》和《今晨报道》栏目,使凌晨发生的新闻当天上午即可见报。有一天深夜,焦作市突遇九级狂风袭击,他立即调集记者奔赴工厂、农村、气象局等地采访,边采、边写、边发稿,值班编辑就坐在印刷厂现场编辑稿件、安排版面。于是,在第二天的报纸上,便有了“截至今日2时40分记者发稿时,风仍在呼啸,感人的新闻还有很多很多……”的鲜活新闻。这篇稿子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反响,纷纷来信赞扬《焦作日报》的报道“真快!真好!”现在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当记者更要有强烈的“新闻欲”,一天不抓新闻就睡不着觉,给读者奉献上带着“露水的鲜菜”。
柴国庆说,新闻是“金”,内容为“王”,深度报道是“王中王”。在抓新闻时效性的同时,《焦作日报》还成立了深度报道组,紧紧围绕热点、难点做文章,抓好系列报道以求深度,抓好重点报道以求力度,推出了一系列有力度、有影响的重点报道。在网络时代,更要凭借深度报道的力量来提高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记者要有写好稿意识,学习的厚度和采访的深度决定写稿的高度,平时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只有拢天地于胸内,才能挫万物于笔端。
柴国庆特意强调,报纸的核心竞争力来自记者,报纸品牌的树立和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新闻人才,衷心希望记者同人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现场,写出有感染力、生命力、吸引力的好新闻,折得春风第一枝,报与桃李遍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