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树勋
焦作日报社行政办公室原主任郭平治至今还记得,1982年初,正在市耐火材料厂组织部工作的他突然被焦作市委组织部叫去,并交给他一项光荣任务:同市委组织部人员一起考察即将复刊的焦作日报社全体采编人员。自此,他就与焦作日报社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先后干过记者、编辑,负责过广告、发行、群工、党办、行办等部室工作。在报社工作20多年,他几乎干遍了所有岗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当好报社‘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郭平治告诉记者,当时市委组织部考察《焦作日报》复刊采编人员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焦作日报》创刊时期的人员;二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骨干;三是刚刚毕业的新闻专业大学生。等到复刊人员考察工作结束后,他也被市委组织部留在了焦作日报社。
当时,焦作日报社由三部一室(政工部、工交部、副刊部和总编室)组成,郭平治被任命为工交部主任。由于是采编合一,版面也下放给各部门,采写、编辑一体,工作量很大,稿源也很紧张。他清晰地记得,作为部门主任,为鼓励记者努力工作,他曾自掏腰包,以每条3元的价格买了13条领带发给工交部的记者们,让他们戴着下去采访。
由于《焦作日报》刚复刊不久,广告当时并不被重视。从1986年开始,在报社领导的安排下,郭平治开始主抓广告工作。他说,当时有些负责广告的工作人员连发票的性质都不清楚。他记得,一名年轻的广告工作人员开过广告发票后,自认为没用,就把发票给撕了扔掉。后来,在他和少有的几名广告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广告经营有了起色。与此同时,报纸发行也遇到了瓶颈,当时的《焦作日报》发行量只有3000多份,随后,他又被报社领导任命为发行部负责人,并派到洛阳去学习自办发行。
郭平治说,自办发行,一开始很艰苦。他经常骑着自行车搭上100份报纸,到街头以每份1角钱去卖,为的是扩大报纸影响。他说,经过3年努力,报纸发行量由3000多份增加到2万多份。《焦作日报》自办发行的经验,还在全国报刊自办发行工作会议上作为典型进行了推广。
随着报纸扩版,稿源不足问题日益突出。为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报社成立了群工部,并决定在县(市)区建立7个工作站。这次,郭平治又一次出马,被任命为群工部主任。他在建立7个工作站的同时,还和同事一起做舆论监督及群工部的内参采编工作。他说,当时的群工部一年要向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上报40多篇内参。他亲自采写的《这条道路何时才能畅通》曾获得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当时的焦作日报社群工部还当选为全国地市党报群工工作理事单位。
说起自己在焦作日报社的工作经历,郭平治很自豪;看到报社如今的发展,郭平治很骄傲。他说:“报社是焦作报人的家,不管干啥工作都是为这个大家庭服务,用不着讲价钱、讲条件,要当好报社‘一块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