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作华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我从焦作日报社走出去,在珠海经济特区已闯荡了23年。能在特区立住脚,并取得一些成绩,这跟我在焦作日报社的工作经历密不可分。可以说,《焦作日报》是我新闻从业路上的‘黄埔军校’,也是我跨行创业的底气所在。”曾在焦作日报社工作7年,后到《珠江晚报》任职,而今身为珠海横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的董超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董超1987年进入焦作日报社,先后在副刊部、法制专刊部工作。在此7年间,他一边工作一边深造,取得了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并从一个完全不懂新闻的人,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骨干编辑。1994年,他南下珠海经济特区。
“初涉特区,就迎来一场‘大考’。那时,《珠江晚报》即将创刊,面向全国招聘采编人员,我和焦作日报社编辑姜玲混迹其中。”董超说,当时的特区,对内地人的吸引力远远大过现在。《珠江晚报》创刊,一纸招聘,应者如云,来者多出自大报、名校。看着自己手里的内地小报、电大和自修本科毕业证,自觉矮人半截,能否被录用心里实在没底。
“《珠江晚报》是由珠海市委主管、宣传部主办,面向全国发行的报纸。特区,财大气粗,总编辑由《羊城晚报》原副总编辑龚自谨担纲,他算得上是全国晚报界的腕儿。”董超说,“我们这些应试的采编人员,先在报社上岗实践,龚总半个月后才来。龚总来《珠江晚报》时,谁也不见,只通知将应试采编人员写好的稿子、做好的版面,统统送到他办公室,先看‘卷子’。”
“大约两个小时后,龚总列出了他心仪的名单,通知去他办公室依次‘过堂’。”董超回忆道,“接着开会。会上宣布了《珠江晚报》首批人员名单。原本没敢奢望的事情出现了——我和姜玲有幸名列其中,并分别被定为要闻版和专刊临时负责人。”
“今天想起来,当年能够意外胜出,一是因为龚总唯从办报实用出发,不以学历高低为标准。二是因为我们在焦作日报社历练出的功底。”董超说,《焦作日报》虽为地市报纸,却人才济济、办报有方,具有完备的管理制度、严格的出报流程,对政策、对新闻、对文字、对标题、对版式的把握及运用,既有标准版式的规范,又有不失创新的独到之处。
“《珠江晚报》创刊初期,分为新闻、副刊等四大版块,我负责三块,姜玲负责一块。可以说,是焦作日报社出来的人撑起了珠海经济特区初创的《珠江晚报》。晚报的质量及服务性、可读性赢得了上级领导和广大读者的认可,我和姜玲均获评珠海宣传系统先进工作者。”董超说。
在《珠江晚报》工作期间,董超负责组织、策划了1996年珠海国际航展、1998年珠海国际赛车、1997香港回归、1999澳门回归等重大活动和事件的新闻报道,并得到了时任珠海市委主要领导的赞扬,市领导多次到《珠江晚报》看望采编人员。那些年,董超带出的采编人员,如今都已成为珠海报业集团的业务骨干、中层干部,有的甚至走上报业集团领导岗位。
“对母报,我们常怀感激!因为,在珠海的一点一滴,都是母报培养的结果。从党的方针政策与基层实践的结合点上找新闻;站在市委的高度看问题,走进百姓之中听民声……我把从刘金忠、华秋娴、王菊山等老师们那里学到的工作方法运用到《珠江晚报》中去,不仅办好了报纸,还交到了朋友。”董超说。
“在焦作日报社工作期间的收获是多方面的。除了向报社老师们学习外,我还从许多通讯员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解放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邓二虎,他的正直、敦厚、义气、坚韧,在我心里就像焦作北面的太行,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我做人做事的一面镜子。”董超说,“编副刊版时,接触到很多高水平的散文、诗歌通讯员,他们的作品提升了《焦作日报·副刊》的品位,也让我的编辑工作变成了一个享受美文的快乐过程。编辑法制专刊时,很多通讯员是法律方面的专才,因为他们的指导,《焦作日报》的法制专刊才更专业。今天,他们中的很多人仍是我生活中的法律老师、顾问。”
董超说,到珠海工作以来,每每有当初的通讯员过来,我们的话题都是焦作、《焦作日报》《焦作日报·副刊》。当年结下的友情、诗情,让我们一道梦回山阳。
“相较于姜玲的坚守,我却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当年千里迢迢南下珠海经济特区投奔新闻单位,如今又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头去做企业。但无论做什么,焦作日报社是给我心灵充电的地方,在那里我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董超在采访结束时说,“焦作日报社是我人生中一段永远温暖的记忆。”
(本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