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
12月26日 当时中国最长的公路桥——位于黄河中下游交界处的孟县、孟津县之间的黄河公路大桥竣工通车,桥长3428.9米、宽11米,1974年春动工修建。该桥的建成对改善豫西北公路交通状况有重要意义。
1977年
2月 中共温县县委组织5万余人修建新蟒河裁弯取直工程,建成长27.3公里的复式河床,使10万余亩耕地免受旱涝灾害。
3月 焦作市财政会计学校成立,1980年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改为河南省焦作财会学校,先后设财政会计、企业财务会计等专业。之后,焦作市又先后成立戏曲学校(后改为艺术学校)、化工技工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等。1985年初,新乡建筑经济学校也由修武迁至焦作并改为河南省焦作建筑经济学校。焦作的中等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迅速恢复、发展。
5月15日 焦作电厂一期扩建工程破土动工,设计安装两台2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1979年11月17日,一号机组投产发电;1980年1月27日,二号机组投产发电。焦作电厂总装机容量增至44.8万千瓦。
7月14日 《河南日报》报道:中国设计的宽基巨型工程机械无内胎轮胎在河南轮胎厂试制成功,单胎重800公斤,最大负荷20吨,填补了国家巨型无内胎轮胎生产的空白。
10月 国家教育部决定恢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11月15日,焦作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成立,下设办公室。同年,焦作市师范学校受省教育厅委托开办大专班,首届招收文、理科新生80名,学制3年。
12月16日至20日 焦作市首届科学技术大会隆重召开,600名科技工作者参加大会,14项科技成果获焦作市首届科技成果奖。
12月31日 《河南日报》报道:温县在粮食连年增产的基础上,战胜严重自然灾害且获农业全面丰收。30万亩粮地平均亩产535.5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4万多亩棉田平均亩产皮棉40公斤,较上年增长四成以上;油料作物产量和生猪饲养量也较上年显著增长。
1978年
1月 河南省革委决定,将孟县吉利公社全部和济源县坡头公社马洞、金鹅、济涧、郭庄、送庄、东寨、南陈7个大队移交河南省吉利工程指挥部,后国务院批准划归洛阳市吉利区。
2月8日 焦作煤矿研制出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薄煤层自移式摩擦支架,为高速发展的煤炭工业作出贡献。
8月 沁阳火电厂建成投入运行,安装6000千瓦发电机组1台;1979年又安装6000千瓦发电机组1台,总装机容量达1.2万千瓦。
9月 焦作市邮电综合大楼(自动电话大楼)竣工,10月1日设备安装调试完成,焦作市内电话实现自动化。1985年2月16日,大楼顶楼安装报时大钟,由石英母钟、发声器、扩音器、配电箱等部件组成,钟盘直径4米、时针长1.6米、分针长2米,钟壳由紫铜制成,总重量160公斤,月走时误差不超过2秒。
12月26日 中共焦作市直属机关委员会成立。
同年 武陟县乔庙、何营公社稻田湿润灌溉灭蚊科研工作获河南省重大科学技术奖。1980年,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据此拍摄了科学教育影片《润灌与灭蚊》。
1979年
3月31日 新华社报道:沟通中国华北、中南地区的铁路干线太(原)焦(作)铁路全线通车,全长400公里。1993年2月3日,该铁路被国家铁道部列为“西煤东运”重要通道。
3月 焦作市教师进修学院成立,1981年3月与焦作市师范学校合并,仍称教师进修学院。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该学院为成人高等学校,1985年12月改为焦作教育学院,并承担初中教师培训任务,后陆续设中文、物理、化学、英语等l3个专业。
5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六七野战医院从湖北宜昌迁至焦作。
1980年
9月1日 焦作市化工一厂生产的“黑环牌”乙炔炭黑获国家银质奖章,1986年1月4日又获国家金质奖章,为焦作市第一个获国家金质奖章的产品。
12月 焦作市郊区首次录用社会闲散科技人员6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