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华时报》的一篇报道称,有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曾发布歧视性招聘要求,声明以下五类人不要:简历丑的;研究生博士生;开大众的;信中医的;黄泛区及东北人士。消息一出,引发舆论的轩然大波。一些网友指责该企业涉嫌就业歧视。对此,企业方面回应,涉事人员已被辞退,同时对其不当言论表示歉意。此事虽暂告一段落,但关于就业歧视的问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面对层出不穷的就业歧视,你怎么看?
【观点1+1】
@江苏日月江南:企业招聘员工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一些适合企业要求的特殊规定,但这种规定应该在法律和伦理的范围内,不然,不仅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也是缺失社会责任的表现。
@露丝独特: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就业歧视缺乏具体可量化、可操作的执行标准,致使企业在招人、用人上钻空子,隐形地设置一些就业壁垒,而求职者遭遇就业歧视却投诉无门。立法部门应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可操作度,为求职者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东山谢氏:就业歧视屡被曝光,却屡屡发生,花样翻新。其实这并非个案,也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是某些人内心潜在已久的“就业歧视”的外在表现。仅靠辞退“就业歧视”的涉事人员不是治本之策,只是以此来搪塞媒体、忽悠大众。唯利是图、急功近利、以偏概全、素质欠缺,是就业歧视的根源所在。
@PUMAOo:虽然企业用人单位的招聘是由公司内部自己制定的,但应该根据本公司对人才的需求为标准来制定,而不能从表面现象否定一个人。要解决就业歧视问题还得从法律层面入手,具体的规定要根据具体的就业情况来制定。就业者本身也要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减少客观因素对自身就业的影响。
@小帅哥Peterwang:个别招聘单位之所以耍这样的“无厘头”,根本原因还是毕业生和就业岗位供需失衡。对于用人单位苛刻的招聘条件,大学生不是不可以迎合,但是这种迎合是有底线的,那就是道德和良知、人格和尊严。
@晓平王:面对林林总总的就业歧视,在漫漫求职路上,尽管面临着特殊的困难和压力,尽管“被雷的总是我”,但大学生们也没必要怨天尤人。事实上,大学生不仅普遍具有相当的知识储备,而且具有一定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完全可以在职场上大显身手。
@邵武古山何氏:歧视性招聘其实很多都是企业在故意自我炒作,目的是吸引大众的眼光造成轰动效果,从而扩大知名度、影响力,我国劳动法既然明文规定反对就业歧视,自当狠狠处罚这些违规者,让他们从此不敢心存侥幸。
@深海林森景幽幽:企业用人有自己的自由和标准,但言行心态也不能过于任性,代言人的素质、品德、心灵,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和兴衰,不可不在意。
【下期话题】
“旗开得胜”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于昨日开始。一早,在北京陈经纶中学门口送考的人群中,几位穿大红色T恤的老师引人注目。他们是来自二外附中的老师们。带队的周老师说,老师们穿的衣服是学校统一定制的,寓意“鸿运当头”。T恤为大红色,正面写着“为你加油”四个字。除了二外附中,华中师大一附中朝阳学校等校的老师们也都穿着大红衣服或T恤,为考生们加油。而在国内多地,也出现了穿旗袍送考的家长,她们说穿旗袍寓意“旗开得胜”。有网友说,老师、家长如此鼓励,真得好好加油了!也有的说,是否再穿条绿裤子就“一路绿灯”了?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