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党报心 怀川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把握好坚持好“贴”“稳”“长”“干”
耄耋老人的报人情怀
不忘初心 勇于创新
科室风采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 年6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忘初心 勇于创新
——访从本报走出去的《河南日报·农村版》焦作记者站站长马如钢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马如钢(右)和采访对象交谈。 (本报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陈作华

  “初心不改六十秋,浩然正气胸中留。肩担使命两昆仑,天地新闻如瀑流。”《河南日报·农村版》焦作记者站站长马如钢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为《焦作日报》创刊60周年特赋诗一首。

  马如钢1992年从焦作市委宣传部调到焦作日报社,曾担任本报政文部主任、广告部主任。1998年借调到《河南日报·农村版》,担任该报驻焦作记者站站长至今。

  “没有在焦作日报社的历练,就没有我在新闻工作中的突破,我也不可能成为《河南日报·农村版》的业务尖子。”马如钢说,焦作日报社是造就新闻工作者的摇篮,是放飞新闻梦想的地方。我对在焦作日报社工作的那段经历,难以忘怀,将永远珍藏在心。

  马如钢调入焦作日报社时,正值本报从四开小报改为对开大报。当时,报社因业务发展需要成立政文部,马如钢就是该部第一任主任。他回忆说,那时让他感受最深的就是焦作日报社对新闻业务抓得很紧、很扎实,整个报社形成了一种探讨新闻业务的浓厚氛围,谁都不甘落后。记者与记者之间互相取长补短,部门与部门之间互相学习交流。有时为了一篇新闻稿件的写作角度、标题制作,需要多次斟酌提炼才能定下来。有的部门还设有好新闻稿奖励,以此鼓励记者多写稿、写好稿。

  马如钢说,作为市委机关报,《焦作日报》既牢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让报纸充满正能量,又不失可读性、服务性,为党报发展找到了突破口。从新闻采写入手,坚持导向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形成了《焦作日报》的办报风格。

  “当时的政文部除了做好时政新闻报道工作外,还写出了许多有影响的社会新闻。如《范继红更换水龙头》,这个新闻故事刊发后,既传递了正能量,又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反响。《两个活烈士》的报道,则大大增强了党报可读性。那个时候,《焦作日报》广受社会好评,很多市民把阅读《焦作日报》当成一天中不可缺少的事情。”马如钢说。

  马如钢说,一张报纸想要办好,关键看报社领头人。而焦作日报社历届领导班子都是勇于创新、拼搏进取的班子,他们为了使《焦作日报》推陈立新,越办越好看,既坚持了党报初心不改,又勇于为民鼓与呼。我在焦作日报社工作期间,仅政文部就在要闻版头条位置刊发了《王世忠闯宴》《范继红更换水龙头》《臭楼探访记》等一批舆论监督稿件。作为党报,能将这样的新闻刊发在党报显著位置上,领导班子需要多大的勇气和魄力呀。

  “焦作日报社还有一支有眼界、有担当、有水准的编辑队伍。”马如钢说,焦作日报社的编辑们对记者的稿件绝不是简单修改一下错别字、病句就完了,而是精益求精、锦上添花。有时为了一个新闻标题,编辑会多次与采写记者沟通,商量怎样修改、怎样提炼,直到满意为止。我在《焦作日报》上发表并参评的获奖新闻作品,编辑们功不可没。

  马如钢告诉记者,他调出后,没给焦作日报社丢脸,而且获得了很多荣誉。从1998年至今,先后有40多篇作品获得国家级、省级好新闻奖,尤其是在新闻写作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出版发行新闻专著《一滴新闻海》,现已成为《河南日报·农村版》的业务尖子。

  马如钢最后说,我在焦作日报社工作的那段日子里,是新闻写作能力突飞猛进的阶段,也是新闻作品出彩最多的时期。浓厚的新闻业务氛围、科学的激励机制、严谨的办报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没有在焦作日报社那一段工作的历练,就不可能有我今天的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