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党报心 怀川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把握好坚持好“贴”“稳”“长”“干”
耄耋老人的报人情怀
不忘初心 勇于创新
科室风采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 年6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耄耋老人的报人情怀
——访焦作日报社老新闻工作者皇甫其棠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焦作日报社老新闻工作者皇甫其棠。
  (本报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孙阎河

  见到皇甫其棠老师的时候,他与老伴正在女儿家小住。与外人沟通时,耳朵不好使的他,需要女儿不时地趴在耳朵边上传话,才能进行交流。看到曾经在自己手下工作过的记者找他,皇甫老师很是高兴。可当听说是为了纪念《焦作日报》创刊60周年,报社领导特地安排记者采访他时,这位已经84岁、个子不高、随身还带着尿袋的耄耋老人久久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注视着前方,原本浑浊的目光突然透出一丝光亮。

  “60年了!”皇甫老师微微地叹了口气,说道:“1957年7月2日,《焦作工人报》改版为《焦作日报》,刚开始的时候,报社也就十几二十个人。报社最初的办公地点位于现在新亚商厦附近的一幢旧房子内,后来报社搬到了位于原焦作宾馆东小院(现在的三维商业广场)的原英福公司高级职工住宅。1958年,我从市文化局调到焦作日报社的时候才24岁,先是当了一名责任校对,后又从事时事编辑工作。大概1959年还是1960年的时候,我记不得了,修武县、博爱县合并到焦作市,两个县的印刷厂也都合并过来,成立了焦作日报社印刷厂,从此,不再通过市印刷厂印报。但没过多久,因国家处于困难时期,新闻纸紧缺,除了《河南日报》保留外,全省各地市报纸全部停刊,焦作日报社所有同事也都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单位。”简短的一段回忆,皇甫老师想想说说,有时候的话语还不太清晰。但是,他的眼神始终充满着兴奋。

  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之后,1983年,《焦作日报》正式复刊。皇甫其棠与周正和、华秋娴等几位曾经在《焦作日报》创刊时一起工作过的老同事,又被调回焦作日报社。复刊之初,焦作日报社同样起步艰难,一直借用市委原办公楼五楼新闻科的办公室办公,地方狭小,办公条件落后。重回报社后,皇甫其棠先后在总编室、群工科工作,后又到新闻研究室工作。回想起30多年前的情景,皇甫老师又是感叹了一番。

  1986年,焦作日报社有了自己的印刷厂。那个时候,全国地市报兴起自办发行,原因是邮电局的报纸发行费率较高,而自办发行则能节省很多费用,当时我省的洛阳、新乡、开封等多家地市报纸已开始自办发行。《焦作日报》乘势而上,开始抽调皇甫其棠等同志,一切从零开始,探索自办发行之路。“当时,因为有关单位的从中阻挠,自办发行工作不得不暂停下来,直到1987年时机成熟后,焦作日报社才再次筹备自办发行事宜。自办发行在当时完全是一个新兴事物,除了学习外地的一些经验之外,报纸的征订、投递线路的划分、发行员队伍的招募等,都需要不断地摸索。”回想起自办发行初期的困难,皇甫老师又是唏嘘不已。不过令人振奋的是,在皇甫其棠等一批老报人的共同努力下,《焦作日报》才真正形成了采编、印刷、发行三足鼎立的良好发展局面。

  采访结束,皇甫老师坚持要送记者到门口。回头,看着老人拄杖而立的身影,曾经是皇甫老师招募的最早一批报社发行员之一的记者,感慨万千。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