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她的名字,很多人不知晓,但几乎每个人都吃过由她选育出的优良大白菜——中原地区人们所食用的大白菜中,一半以上都是她选育出的新品种。从河南省第一个早熟大白菜杂交种“新早89-8”、第一个长筒大白菜杂交种“新乡903”,到占据大白菜市场主导地位20多年的“新乡小包23”,她先后成功培育出20多个大白菜新品种,不仅让全省老百姓吃上了可口的大白菜,并在国内10多个省份推广种植,为我国大白菜实现优质、高产、全年性供应作出了卓越贡献。
她就是从我市沁阳走出的新乡市农科院蔬菜所原所长、研究员原连庄。近日,本报记者走近这位河南省大宗蔬菜遗传育种岗位专家、河南省白菜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探寻她36年来在白菜育种路上留下的足迹。
怀川大地走出大白菜育种专家
“这是正在授粉的春白菜新品种,这是已经结种的‘新中皇后’不育系,这个大棚里是正在试验中的大白菜远缘杂交新品种……”5月的一天,在新乡市农科院蔬菜试验田里,原连庄如数家珍地向前来采访她的记者介绍着自己的“宝贝”。
每条地垄里都插着许多标有育种名称的小牌子,近百亩试验田里约有20多座试验大棚和上千个育种材料。这片地处新乡市郊外的试验田,就是原连庄工作的天地。
整地、播种、浇水、授粉、收获种子、品种比较、观察记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今,她在这里已耕耘播种了36个春秋,先后成功培育出20多个品质优、口感好、抗病性强、产量高的大白菜新品种,不仅满足了中原地区大宗蔬菜市场需求,实现了大白菜周年供应,并在全国十多个省区推广应用,累计种植面积达650多万亩,增创经济效益13多亿元。这期间,她取得国家专利5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这位对我国大宗蔬菜新品种培育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就是从我市太行山脚下走出的怀川人。
原连庄1961年出生在沁阳市西向镇常乐村一个普通农家。“小时候能吃个西红柿、黄瓜,就是奢侈的事。为了保证大家的口粮,地里很少种蔬菜。即使种些大白菜也包心不好,菜帮子多菜叶少,很是难吃。当时我常念叨,啥时候才能尽情吃上我喜欢的蔬菜呢?”原连庄回忆道。
从小学到高中,她一直在村里读。临高考前,她每天搬个小凳子到沁阳一中“蹭课”,逢上哪个教室上课她就悄悄坐到教室最后面听。当了3个月的旁听生后,她走上考场。“填写志愿时,我把所有的志愿都填报了农业院校。不知为什么,好像是上天让我这样做的。”原连庄说着露出质朴的笑容。
1978年,原连庄走进中牟农校果蔬专业的课堂。“学校位于黄泛区,那时候条件还很差,一遇大风,饭碗里都会落下一层沙子。但我喜欢果蔬专业,每天吮吸着知识的乳汁,没觉得苦和难。”原连庄说。
破解大白菜育种的密码
1981年,原连庄走出校门时,看到同学们纷纷转行,或是从政,或是执教,但她却选择了新乡市农科所,并且是分配到新乡市5名蔬菜专业同学中的唯一女性。
“当时的农科所远离市区,四周一片荒凉,所里除了一排破烂不堪的平房外几乎没有像样的东西。因为条件艰苦,很多人都跳槽了。”原连庄说,“所里分配我搞大白菜育种,我很快知道这是一项叫谁干谁不干的工作。原来,所里搞大白菜育种工作已经有些年头了,但是由于当时的试验田是个盐碱窝,连大白菜干烧心这一基本问题都没法克服,人们都认为大白菜育种没前途。”
原连庄没有说“不”字。但是,以前研究白菜育种的老师调走了,地里只留下几十个白菜疙瘩,连点种子都没有。一切从零开始,她借个自行车,每天从早到晚去各乡镇农田里转悠,问菜农、问技术员、问书本。接下来,又到郑州、开封、济南、天津、北京等地拜师学艺。哪里的大白菜育种搞得好,她的脚步就跑到哪里。
然而,大白菜王国并没有轻易向她打开大门。她引种一个山东的大白菜品种,头一年长势良好,第二年减产三分之一,第三年几乎没有收成。原连庄看着地里的大白菜结不了几个球,心里焦虑得吃不下饭。
1985年,原连庄“逮”住了去浙江农大进修一年的机会,她撇下新婚不久的丈夫就奔杭州而去。别的同学逛街、游西湖,她却每天钻图书馆、跟老师做试验,并把高考前“蹭课”的办法故伎重演——跑到别的院系听课,以致经常连饭都忘了吃。同时,她还利用全国蔬菜品种资源普查的机会,征集到了几百份大白菜种质资源。
试种、观察、优选、杂交,原连庄在摸索中前行。当时,省农业部门提出了“一大二白三叠包”的大白菜育种目标,原连庄则对自己提出了更新的目标——培育出让农民好种、让市民爱吃的新品种。
历时8年的艰苦努力,原连庄终于叩开了大白菜王国的育种大门。1989年秋,河南省第一个早熟大白菜杂交新品种“新早89-8”问世。该品种可提前半个月播种,提前15天至1个月上市。该品种一上市便出现旺销,并迅速占领了河南省早熟大白菜市场。
一个个令她振奋的信息反馈回来。汤阴县一菜农种了8亩“新早89-8”,2个月获得了5.6万元经济收益。这位菜农专程跑到新乡找到原连庄说:“我种了大半辈子大白菜,还是第一次卖这么多钱。”许多种植“新早89-8”的菜地,出现了菜贩子哄抢局面。一时间,连河北、安徽、江苏等地的经销商也纷纷前来求购种子。
用心血浇灌出大宗蔬菜中的“当家菜”
1995年春节前夕,原连庄回老家过年。刚进沁阳市,便见路边有许多人围拢着一辆车购买大白菜。原连庄走上前去,问卖菜的老农这种大白菜怎么样。老农说:“你不知道这种大白菜有多好哩,市民爱吃,农民好种,不用很上化肥,不打农药……算啦,不给你说啦,说了你也不懂。”
原连庄虽然被老农呛了几句,但她心里却乐开了花——这正是她培育出的“新乡小包23”。
继“新早89-8”获得市场认可后,原连庄于1990年又选育出河南省第一个长筒大白菜杂交种“新乡903”。“但是,我发现传统大白菜还存在口感差、不稳产的问题,而且种植过程中需要多次中耕、施肥,管理起来很费劲。于是,我就想培育出一种既好吃又便于管理的大白菜。”原连庄说。
为了实现这个育种目标,原连庄反复在具有口感好、稳产、易于管理等性状的亲本中进行选择,并且打破以往的育种理念,选取了两个差异很小的亲本尝试杂交。终于,一种口感好、抗病性强、稳产性好的“新乡小包23”于1993年问世。
“‘新乡小包23’和其他品种不一样,它不仅特别适应秋季种植,还是中原地区唯一一个在春季也生长良好的品种。这个品种颗型小,仅需要一尺六的株距,而且成熟期只有70天,比主流大白菜株距小、成熟期短。”原连庄说,由于该品种种植晚、上市早、抗干烧心,能够密植、高产,并且口感好,绵软香甜,所以很快得到市场认可,菜农们坐在地头就能把菜卖完。
这是一个在全省大白菜育种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品种,并获得了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原连庄说,如今,“新乡小包23”历经20多年经久不衰,仍是中原地区大白菜中的主导品种。
原连庄并没有在成绩面前停下脚步,在她的育种试验田里,20多个大白菜新品种相继问世。
每一个新品种的问世,都是育种人用心血浇灌出来的。原连庄对大白菜育种工作的投入,近乎到了痴迷的程度。
2011年10月,原连庄在一次意外中摔断了腿。出院第一天,她就拖着带有钢板的腿让人用轮椅推着来到试验田,指导技术人员选种。骨折休养期间,她多次拄着拐杖冒着高温钻进试验大棚,查看新品种长势情况。
原连庄的丈夫是小麦育种专家,按说他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但她与丈夫在育种观点上经常进行交流,并能碰撞出异样的火花。原连庄说,她曾受丈夫小麦育种新核型理论启发,将白菜和上海青杂交,培育出抗病性强、品质优良的新品种。
采访时,记者在原连庄试验田里看到,有大白菜与油菜远缘杂交的新材料,有青梗菜与油菜远缘杂交的新材料……
科学能“穿越”,育种无止境。为了让老百姓吃到更多优质白菜,原连庄向着大白菜育种王国的深处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