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日报社是我新闻路上成长的摇篮,她赋予我安身立命、勇闯天涯的本领和力量,我怀念她、祝福她!”5月23日下午,正在美国盐湖城准备登机的秦新平,接到本报记者约请他就《焦作日报》创刊60周年接受采访时,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尽管在美国行程紧张,秦新平还是挤出时间以电话、微信等方式接受采访,并把自己在焦作日报社工作期间的一些细节写成文字用电子邮件发了过来。
“时光荏苒。当年我在焦作日报社时还是一个毛头小伙,而今已步入知天命之年。虽阔别近20年,但回想起在母报工作的点滴往事,一幕幕、一件件,仿佛就在昨天。”秦新平说。
1986年8月,秦新平从河南大学毕业后便成为焦作日报社的一员。在此后的13年里,他先后在总编室、副刊部(星期天特刊部)、财贸部工作。
“怀揣新闻理想,当我踌躇满志地走进焦作日报社总编室后,发现报纸新闻和中文课程里讲的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尤其是要闻版面的标题制作、版式设计都是中文系毕业的我所没有接触过的。之前心高气傲的我,一时蒙圈了。这时,总编室前辈张国柱、籍启华等老师们及时伸出援手,悉心指导、认真传授,使我的工作很快步入正轨。”秦新平说。
“在副刊部(星期天特刊部)工作期间,华秋娴、刘金忠两位主任不仅待人和蔼,更不遗余力帮带下属提高业务能力。他们坚持把每周的报纸张挂起来,让科室人员对版面和文章品头论足、集思广益,并实行奖优罚劣。在财贸部工作期间,李晋豫主任也常在科室例会上组织业务研讨。”秦新平说,“我发表的诸如《有奖销售,重赏之下有勇夫》《破墙开店,九二商战新动作》等广受好评的文章,都与这种业务学习研讨有关。”
“出奇制胜抓活鱼,心系百姓接地气,是《焦作日报》不断走向成功的法宝。”秦新平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焦作日报社就先人一步派出记者奔赴异地采访,我有幸作为特派记者进京采访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导演史文炽、《苦菜花》主演曲云、《青春之歌》作者杨沫等文艺界名人,并到国家运动员中心采访了几位体育明星。当时,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而这些采访对象也没有架子,并不因为记者来自地市报而怠慢,反而一再嘱咐稿件见报后给他们邮寄一份报纸。《焦作日报》由此成为各界名人了解焦作的一扇窗口。”
“我还有一段记者、编辑一身兼的经历。”秦新平说,在“大哥大”还是奢侈品的年代,为在新闻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读者对党报的关注度,焦作日报社成立了“快速反应记者”小组,给小组每个记者配备了“大哥大”,每天24小时枕戈待旦。而我便是“快速反应记者”小组中的一员。那时,我还担任星期天特刊采编工作,但一有新闻报料,便即刻出动,风雨无阻。
“在此后的两年里,我几乎每天都有快速反应新闻见报。虽然很苦很累,但确实过了一把记者瘾,锻炼了自己,并多有收获。我的几篇稿子获得河南省新闻奖的作品,大都是在担任快速反应记者时完成的。”秦新平说。
“如果说我在新闻路上还有一点收获的话,那应该归功于焦作日报社这个优秀团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如今对新闻的洞察力大多是在焦作日报社工作时培养起来的,焦作日报社育人的方式、激励记者成长的方法、规范严谨的工作作风,已经成为一种品牌,被我后来在西江日报社所用,并行之有效。”秦新平说。
1998年年底,秦新平离开焦作日报社来到1600多公里之外的西江日报社。该报为广东省肇庆市委机关报,创刊于1950年,由中共肇庆市委、南方报业集团主办,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由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报头的地市报,报社员工来自全国16个省(市)。
“记得刚来西江日报社时,初定试用期3个月,结果不到20天,报社就通知我可以回去办调动手续了。”秦新平说,“由于先前有康伟同志良好的示范作用,当时的肇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总编辑梁畅兴说,《焦作日报》培养的人值得信赖,以后有该单位的同志想来这里工作,多多益善。”
近年来,秦新平先后担任西江日报社经济部主任、要闻部主任、采编中心主任。他说自己在工作中经常拿《焦作日报》“说事”,借鉴《焦作日报》培养记者的方式帮带新人。如今,《西江日报》以肇庆整体加入粤港澳经济大湾区为契机,不断提高采编质量、办报水平,已跻身广东省地市报“第一方阵”。
“在西江日报社工作期间,我一直关注焦作日报社的发展,为她坚实的新闻脚步叫好,为她不断发展壮大而自豪。在母报创刊6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作为昔日的一员,特为《焦作日报》送上由衷的祝福,祝愿她越办越好,续写新篇章、再创新辉煌。同时,感谢《焦作日报》的领导和同事,祝愿他们幸福安康、永葆青春。”秦新平在采访结束时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