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张国柱老师,他像一位大诗人。在《焦作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记者走近本报老报人张国柱,听他讲述与报社的情缘。
1983年5月1日,《焦作日报》复刊。当年11月,博爱、修武两县由新乡地区划归焦作市管辖,焦作日报社要在两个县分别设立记者站,一个县要两个人。经多方考察,在博爱县文化单位工作的张国柱进入了报社领导的视野。1984年1月28日(农历腊月二十六),张国柱拿着市委组织部的调令走进了焦作日报社,并领受了春节期间的报道任务。
说到这里,张老师面有愧色:“那时候我对新闻一窍不通,去哪里采访、采访什么,心里无数。”
农历正月初五,张老师到报社见了财农科负责人周正和,为自己春节期间没写稿子找了一大堆理由,周正和面露不悦,让他如坐针毡。恰在此时,当时的副总编辑李介人把他叫走谈话,要他到总编室当编辑。
从这一天起到1999年9月,张老师从编辑到第一编辑部副主任、主任,负责要闻版的总编辑助理,15年零6个月没有离开要闻版的工作岗位。
提到编辑工作,他饱含深情地提到了两位老师:籍启华与皇甫其棠。
张老师介绍,当时50多岁的籍启华是要闻版编辑,他对采访部门交来的每一篇稿子都会认真修改,然后重新誊写,而且从来不支使新来的年轻人。张老师就这样看着籍老师编稿子,实在不能再当“看客”了,就从籍老师手里争过来他改过的稿子去誊写。随后就自己修改稿子,送籍老师过目,籍老师认可后自己再誊写。1984年3月7日,籍老师去省里学习,张老师正式上岗当了编辑。当年5月1日起报社实行采编分家,总编室改为编辑部,各采访部门的稿子直接交编辑部。采编分家以后,要闻版编辑定员两人,但由于人手不够,领导让张老师一个人先顶着。就这样,张老师一个人做要闻版编辑5个月。
张老师第二个谈到的是他的“画版”老师皇甫其棠。当时,画版都是在即将下班时,编辑把版画好后由通讯员送到印刷厂拣字、拼版,时间紧,任务重。一开始,张老师在编辑部看皇甫其棠老师画版,也拿版样纸到住处练习,但速度总上不去,往往在他作难的时候,皇甫其棠老师会出手相助。那时,为了提高画版速度,张老师宁可误了开饭时间去街上买点心吃,也要努力独自完成。
为什么张老师要着重提到这两位老师呢?他说,是要向年轻的采编人员介绍焦作日报社的优良传统,没有新人学老人、老人带新人,就没有报社的持续发展,老一代焦作报人的敬业精神必须传承下去。
张老师说,党报的编辑必须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路线政策,否则就保证不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在他当编辑的前5年,是我国改革开放迅速推进的时期,他沉下心来学习了很多新政策。工作之余,张老师唯一的休闲方式就是在自己租住的小屋里研读报纸。在报纸上看到重要的言论、文件和报道,他就剪下来。
张老师不仅是位老新闻工作者,还是位杂家,这与他几十年坚持学习分不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永远学不完。社会迅速发展,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必须随时学习、掌握社会前进的脉搏。希望年轻记者牢记‘学无止境’这4个字,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张老师寄语青年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