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党报心 怀川情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用生命成就新闻理想
心路历程 图像印证
我的新闻梦开始的地方
科室风采
科室风采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7 年6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生命成就新闻理想
——访焦作日报社工会原主席邓少勇
作者: 本报记者 张 蕊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邓少勇在接受采访。 诗 闻 摄
 
   

  从事记者工作以来,他采写的新闻获得各类新闻奖有150多篇,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有十几篇,被同行称为“获奖专业户”。他就是焦作日报社工会原主席邓少勇。

  在新闻的田野里耕耘,邓少勇既高产还优产,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咱天生就是干新闻的料。

  1983年5月1日《焦作日报》复刊。复刊初期,邓少勇写了一篇介绍焦作耐火材料一厂工程师的通讯,题目是《勇攀高峰的人》,此稿被公认为是复刊初期最好的一篇通讯。这篇通讯的发表,为人们接受邓少勇的人物通讯奠定了基础。此后,至他2010年退休的27年间,焦作市重大人物典型基本上都出自邓少勇之手:丁百元、姚秀荣、谢延信、刘明铸、赵存献等一批先进人物,都是在邓少勇的笔下鲜活起来的。

  邓少勇的收官之作,叫响了咱们焦作矿工谢延信,长篇通讯《三十三年的承诺》首次在《焦作日报》推出后,成为以后众多媒体来焦采访的范本,这篇通讯堪称邓少勇的巅峰之作,先后被评为焦作市、河南省、中国城市党报三个好新闻一等奖,谢延信被评为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邓少勇的新闻眼着实令人叫绝,他能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中找到新闻的含金量,平凡中读出新闻的非凡。很多好新闻都像沙里淘金子一样。1995年,邓少勇应邀到沁阳市参观乡镇企业,途经一处正在施工的科技大楼工地时,陪同人员随口说,河南省科学技术大会马上在这里召开,之所以放在沁阳这个县级市,是因为沁阳的经济发展科技含量已经达到36%。邓少勇马上和邓小平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论联系到一起,当下放弃其他工作,以此为主题进行采访,用数字加例子证明这个理论的成立,写出了700字的《沁阳经济发展科技含量占三成》的消息,这个路边捡来的消息被评为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而且在当年的《河南省好新闻汇编》中,这篇消息被放在了首篇。

  20多年前的一天,邓少勇患病住院,他偶然在广播里听到孟州市南庄镇桑坡村花巨款安装了一套环保设备,马上想到当时农村这样重视环保,应是一篇有较大价值的新闻。他当即给孟州市有关部门负责人打电话了解情况,随后在病床上写了一篇几百字的消息,这篇消息后来获得了当年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

  看似偶得的新闻,多来自于强烈的新闻敏感;看似与生俱来的新闻敏感,实则百炼成钢。在邓少勇的记者职业生涯里,他多少次在不眠之夜中迎来阳光,多少次在一线废寝忘食采访,真的是无法统计,但很多人已感觉到,邓少勇是在用生命成就自己的新闻理想,为此他始终无怨无悔。

  邓少勇1999年被评为高级记者,至今已18年,他希望焦作日报社记者队伍不断壮大。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