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党报心 怀川情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用生命成就新闻理想
心路历程 图像印证
我的新闻梦开始的地方
科室风采
科室风采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 年6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路历程 图像印证
——访焦作日报社退休干部王振松


作者: 本报记者 付凯明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王振松年轻时候的照片。
  (本报资料照片)
 
   

  年近古稀,却精神抖擞;虽已退休,相机却从不离手。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码,坚守摄影事业近半个世纪,依然用勤奋与坚持,书写着对摄影的无限热爱。他,就是焦作日报社原摄影部主任王振松。

  采访王振松老师的地点是在他的家里,得知记者要来采访,王振松早早地将自己的资料和一些作品准备好,方便记者采访。记者看到,在王振松家里客厅的柜子上,摆满了各种奖杯和证书,这些都是王振松摄影生涯成绩的见证。

  从事摄影工作几十载,王振松荣誉满满。其中,作品《西沙战士趣无穷》1984年被选送到意大利展出;《唢呐之乡》1994年入选马尼拉国际沙龙摄影展;《乐在其中》1998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摄影大赛特等奖;《祖孙情》1999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摄影大赛优秀奖;《爱的阴凉》2001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摄影大赛优秀奖。据了解,在我国摄影界,四年内在联合国摄影大赛中荣获三奖的摄影家屈指可数。

  “说起我的摄影之路,真的是感慨颇多。”王振松对记者说。1969年,刚满18岁的王振松因酷爱绘画并颇有功底被部队特招,离开博爱县许良镇一个农民的家庭,来到热带海风吹拂的南海舰队某部当了一名电影放映员。第二年,便又监管了新闻摄影工作,从此端起了令他永远不愿撒手的照相机。

  当时,由于所在部队经常有中央领导和国际友人来视察、访问,于是,作为受检部队的新闻摄影干事王振松的照相机里,便有幸凝结了胡耀邦、万里、刘华清、杨得志、廖承志、阿沛·阿旺晋美、荣毅仁、张爱萍和黄文欢等人的风采威姿,照片刊登在军内外各大报纸,如今还有大量底片被新华社和解放军总政治部收藏,成为永久性的历史纪录。

  1987年,王振松离开南海,转业到焦作日报社摄影部当记者,干的虽是老本行,面对的却是全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了拍山区群众真实感人的生产、生活镜头,在大雪封山的情况下,他坐着老乡的毛驴车赶往山区;为了拍摄企业工地生产场景,他不顾个人安危,在大风中爬上数十米高的脚手架。1997年冬天,王振松去博爱县许良镇许湾村采访时,发现村里的孩子们居然在一所破旧的庙里上课,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看到这一幕后,王振松随即拍摄了一组照片。照片发表后,上级有关领导立刻拨款给许湾村新建了一所小学。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孩子们搬进了新建的学校上课,王振松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说起自己取得的成绩,王振松最满意的还是为焦作旅游所作出的贡献。为宣传焦作市的旅游事业,他使出浑身解数,到新华社,找中摄协,终于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他拍摄的70多幅云台山风光作品得以在天安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展出。这次宣传旅游风光摄影进京展览,在焦作还是首次。劳动人民文化宫工作人员来电说,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同志还去观看了这次展览。

  现如今,王振松虽已退休,但他依然坚持摄影,并向摄影爱好者传授摄影技巧。和老照片一样,在随着时代脚步前进的路上,王振松因摄影而积累的“时光财富”,也越来越多地释放出光彩。而摄影本身,早已融入他的生活和血液中,成为他人生的一部分。他说,只要身体允许,他会将摄影进行到底。

  谈及对报社的希望和寄语时,王振松说:“希望报社的年轻记者要不断加强学习,并祝焦作日报社的明天更美好!”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