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党报心 怀川情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用生命成就新闻理想
心路历程 图像印证
我的新闻梦开始的地方
科室风采
科室风采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 年6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新闻梦开始的地方
——访从本报走出去的《珠海特区报》主任编辑姜玲
作者: 本报记者 陈作华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姜玲在工作中。 (本报资料照片)
 
   

  “今年4月底,因高中同学聚会,我回了趟焦作。虽行色匆匆,但我还是专程寻访了位于市山阳路的焦作日报社旧址。伫立院中,环顾北面的办公楼、南面的印刷厂楼,虽已物是人非,却依然亲切。这里承载着我新闻学步最初11年的成长经历。”电话那头,分别已久的同事姜玲有些动情地说,“回到珠海便得到消息,《焦作日报》即将60华诞。我暗想,莫非这是一趟心灵感应之旅?”

  姜玲1983年进入焦作日报社,先后在采访部和副刊部做记者、编辑。1994年前往珠海经济特区,入选刚刚创刊的珠江晚报社,后调入珠海市委机关报《珠海特区报》任要闻部编辑、主任编辑。她曾荣获焦作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珠海市宣传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多次获得河南省、广东省好新闻编辑奖。

  “《焦作日报》复刊第三个月,刚刚20岁的我,揣着大鹏展翅的新闻梦来到焦作日报社。本自以为文笔不错,哪知一进门,就被来了个‘下马威’。第一篇新闻稿被时任采访部主任的柴国庆‘枪毙’了。原因是我只顾随心所欲,完全不知新闻稿件的套路。”姜玲把时间拉回到1983年,“重写,再改,一连三遍,直到稿子符合了新闻规范才交由编辑部处理。在柴主任的耐心指导下,没过多久,我就掌握了消息、通讯、特写、专访等各种新闻文体的写法。”

  “新闻采写刚上路,我就被调到副刊部做编辑。副刊部主任华秋娴把一把尺子、一本字体字号本、一摞版样纸、一叠来稿摆在我面前。看着彻底懵圈儿的我,华老师就手把手地教我编稿、组版、画版。”姜玲说,一次画版不准的经历,让她知道了严谨的意义。

  《焦作日报》复刊初期,报纸在市印刷厂印制。那时还是铅字排版,姜玲因为一次疏忽,导致一段文字无法排下,华秋娴老师让她到印刷厂处理。她亲眼看着排字工把自己删掉的字用镊子从版心里一个一个镊出来,又一个一个找到它们所属的字库放回去。从那以后,准确与严谨装进了她的心里。

  “复刊初期,采编业务主要是采访部、编辑部、副刊部三大阵营,每个阵营都是以老带新。我们这些年轻人有热情、有冲劲,大家比学赶超摽上了劲儿。当时报社有三个‘美女记者’,李啸、陈玲和我。我暗暗拿自己的稿子与她们比,比谁的新闻点抓得新,谁的导语写得巧,谁的主题写得鲜,谁的文字写得活。”姜玲说,在那种争先恐后的氛围中,人人都像上了发条一样,想方设法发挥自己的能量。

  “1986年报社搬进新家后,规模扩大,部门细化,王爱军、张东风、王军、秦新平等一批批大学生充实到各个部门,他们给报社带来新思想、新活力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压力。为了提高报社员工队伍整体文化素养和业务能力,报社领导带领采编人员集体攻读郑大成教学院新闻专业,我也由此达到本科学历水平。”姜玲说。

  “1994年我南下珠海后,仍时常关注焦作日报社的发展,得悉母报连年综合质量全省第一名,我一点也不惊奇。在焦作日报社工作的那些年,三级审稿制度丝毫没打过折扣,编辑编稿、编辑部主任审稿、总编副总编审稿,对于记者来说还要过采访部主任这一关,可以说是四级审稿了。记者交稿时间、编辑交版时间、签版出版时间均有严格规定,且各部门都严格执行。下午下班前的编前会,所有稿件当堂‘会审’,写得不够新、不够活的稿子还会被刷下……”姜玲说,这些办报经验后来被我复制到新创刊的《珠江晚报》,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想在焦作日报社工作的时日,是那样丰满、快乐与温暖。报社每年举办茶话会,各科室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大家自娱自乐;报社经常组织体育活动,让大家强健体魄;组织大家去洛阳看牡丹、游嵩山少林、登泰山观日出,开阔视野……包括办公室和后勤部门,也都想方设法办好食堂、澡堂,关心采编人员的生活,让我们无后顾之忧。我感觉,为了报社的锦绣前程,每个人都不遗余力,每个人都干劲十足,报社上下充满了正能量。”姜玲说。

  “焦作日报社,我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在这里度过。这里有太多的人和事值得我尊敬和回味。刘金忠老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谦谦君子之风,康伟老师对新闻事业的津津乐道、孜孜追求,周正和老师公正无私、默默无闻为他人做嫁衣的境界,令我至今难以望其项背。”姜玲说。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我也成了老报人。回首走过的新闻路,难忘焦作日报社这片沃土对我的濡养。”姜玲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日臻壮大的《焦作日报》适逢60甲子,千里之外的游子坚信,焦作日报社的未来将会更加绚烂。”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