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复刊后,焦作日报社是财政全供事业单位,财政每年拨发“皇粮”。1988年,善思、求新、敢变的焦作日报人为政府分忧,主动实行体制改革,将自己“逼”向市场。
几番风雨,几多坎坷,焦作日报社从财政减“粮”到彻底断“粮”,短短几年时间,实现华丽转身,不仅不要政府一分钱,还上缴国税,开辟了报社发展的新纪元。
体制创新 势在必行
复刊之初,焦作日报社一切从零开始,与其他单位一起办公,报纸印刷也要“借灶做饭”。
1983年5月1日,《焦作日报》复刊。复刊第一个月,《焦作日报》在新乡晚报印刷厂印刷了前4期报纸,共计4万余份。此后半年时间,焦作矿工报印刷厂承担了《焦作日报》的印刷任务。困境中求发展,发展中创业绩,艰苦的条件更激发了焦作日报人加快发展步伐的雄心壮志。
1986年6月,位于山阳路56号的焦作日报社办公大楼正式投用;1987年年底,报社购置了激光照排设备和双色胶印机;1988年1月1日,焦作日报社印刷厂正式建成投产……采编、印刷、发行人员不断增加,办报队伍日益壮大。
报社发展需要钱,然而,与一笔笔支出、一项项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报社广告收入寥寥无几。
“复刊之初,广告收入很少。1983年5月1日复刊至当年年底,仅有4万元的广告收入;1984年全年广告收入也只有8万余元。”时任报社财务科科员、现任党委工作部副主任崔秀玲说。
连续几年高额的经济“赤字”,让作为财政全供事业单位的焦作日报社在发展中常感“囊中羞涩”。而由于体制的缘故,报社在自我发展上也不能完全掌握主动权。
一方面,随着传媒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报社的采编、印刷、发行各个环节在硬件上需要不断更新,而当时的广告收入要全部上缴财政,每花一分钱都要打报告,有限的财力也负担不起报社的后续投入。另一方面,报社仍实行“大锅饭”体制,编辑、记者端着“铁饭碗”,每月拿六七十元的固定工资,印刷、校对、发行人员亦是如此,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没有设备更新,就跟不上时代发展;没有精品稿件,就难以抓住读者的心。在这种情况下,《焦作日报》要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胜出,只有改革一条路。不变则死,求变则活,体制创新,势在必行。
面对变与不变的问题,老一代焦作日报社领导审时度势,很快便达成共识。
怎么变?如何变?
经过反复讨论,1988年,善思、敢变的老一代报社领导初步确定了报社体制改革从减“粮”到断“粮”的分步走思路。
当报社领导拿出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市财政局进行沟通时,得到了市财政局领导高度的肯定和极大的支持。最终,市财政局决定,财政对报社的支持从1988年的年拨款160万元逐年递减,1989年递减到120万元,1990年递减到80万元,1991年递减到40万元,直至1992年彻底断“粮”。
开拓市场 精彩蝶变
“自收自支,不要政府一分钱,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这对报社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谈起这场报社发展历程中意义深远的体制改革,时任报社财务科副科长、现任副总编辑杨双喜感触颇深。
改革,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很难。
“财政拨款每年递减40万元,这是经过反复推算和斟酌得出来的数字。我们进行体制改革,既要逼着焦作日报人努力提高办报能力,又要确保财政减‘粮’断‘粮’后报社前进步伐又稳又快。”杨双喜说。他记得,1988年报社全体员工苦干一年,总收入不过80万元,而维持报社正常运转至少需要经费160万元。实行自收自支后,报社的生存发展承受了巨大压力。
“开拓广告市场,开拓读者市场,向市场要效益。”面对困境,老一代报社领导审时度势,将目光投向了市场。
“1989年,财政减‘粮’后,报社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积极发展广告经营,经营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广告收入稳步攀升。”报社考评策划部工作人员梁铭金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在广告科的工作经历,感慨良多。
梁铭金记得,1988年年初,他刚到报社广告科工作时,全科加上科长是4个人,其中广告员只有2个人,到1992年广告员已增加到十几个人,广告收入也是一年上一个台阶,不断攀升。
“报社1988年进行体制改革后,为了开展广告经营活动,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钱给每个广告员配发了一辆雅马哈摩托车。当时人们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公交车和自行车,摩托车在当时可是个宝贝。”梁铭金说,“骑上这辆雅马哈摩托车,我的工作劲头很高,压力也很大,为了多签订几个广告合同,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到头不得闲。”
体制创新,激发潜能,强筋壮骨,催生活力。
1992年,在市财政局对焦作日报社彻底断“粮”后,《焦作日报》由四开小报改为对开大报,编校质量大幅提升。1992年9月,焦作日报社在接收《焦作经济报》后,出版了《焦作日报·经济版》。1992年年底,《焦作日报》在全省报纸印刷质量评比中捧回了第二名的奖杯。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从1989年财政减“粮”到1992年彻底断“粮”,焦作日报人直面挑战、勇闯市场,收入年年攀升,不仅不要政府一分钱,还上缴了国税,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