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党报心 怀川情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从吃“皇粮”到缴国税
不惜重金 奖先进
“摩托化部队”打赢广告战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7 年6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吃“皇粮”到缴国税

作者: 本报记者 王 颖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焦作日报社党委工作部副主任崔秀玲。
  本报记者 王 颖 摄
  李新战 制图
 
   

  1983年复刊后,焦作日报社是财政全供事业单位,财政每年拨发“皇粮”。1988年,善思、求新、敢变的焦作日报人为政府分忧,主动实行体制改革,将自己“逼”向市场。

  几番风雨,几多坎坷,焦作日报社从财政减“粮”到彻底断“粮”,短短几年时间,实现华丽转身,不仅不要政府一分钱,还上缴国税,开辟了报社发展的新纪元。

  体制创新 势在必行

  复刊之初,焦作日报社一切从零开始,与其他单位一起办公,报纸印刷也要“借灶做饭”。

  1983年5月1日,《焦作日报》复刊。复刊第一个月,《焦作日报》在新乡晚报印刷厂印刷了前4期报纸,共计4万余份。此后半年时间,焦作矿工报印刷厂承担了《焦作日报》的印刷任务。困境中求发展,发展中创业绩,艰苦的条件更激发了焦作日报人加快发展步伐的雄心壮志。

  1986年6月,位于山阳路56号的焦作日报社办公大楼正式投用;1987年年底,报社购置了激光照排设备和双色胶印机;1988年1月1日,焦作日报社印刷厂正式建成投产……采编、印刷、发行人员不断增加,办报队伍日益壮大。

  报社发展需要钱,然而,与一笔笔支出、一项项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报社广告收入寥寥无几。

  “复刊之初,广告收入很少。1983年5月1日复刊至当年年底,仅有4万元的广告收入;1984年全年广告收入也只有8万余元。”时任报社财务科科员、现任党委工作部副主任崔秀玲说。

  连续几年高额的经济“赤字”,让作为财政全供事业单位的焦作日报社在发展中常感“囊中羞涩”。而由于体制的缘故,报社在自我发展上也不能完全掌握主动权。

  一方面,随着传媒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报社的采编、印刷、发行各个环节在硬件上需要不断更新,而当时的广告收入要全部上缴财政,每花一分钱都要打报告,有限的财力也负担不起报社的后续投入。另一方面,报社仍实行“大锅饭”体制,编辑、记者端着“铁饭碗”,每月拿六七十元的固定工资,印刷、校对、发行人员亦是如此,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没有设备更新,就跟不上时代发展;没有精品稿件,就难以抓住读者的心。在这种情况下,《焦作日报》要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胜出,只有改革一条路。不变则死,求变则活,体制创新,势在必行。

  面对变与不变的问题,老一代焦作日报社领导审时度势,很快便达成共识。

  怎么变?如何变?

  经过反复讨论,1988年,善思、敢变的老一代报社领导初步确定了报社体制改革从减“粮”到断“粮”的分步走思路。

  当报社领导拿出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市财政局进行沟通时,得到了市财政局领导高度的肯定和极大的支持。最终,市财政局决定,财政对报社的支持从1988年的年拨款160万元逐年递减,1989年递减到120万元,1990年递减到80万元,1991年递减到40万元,直至1992年彻底断“粮”。

  开拓市场 精彩蝶变

  “自收自支,不要政府一分钱,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这对报社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谈起这场报社发展历程中意义深远的体制改革,时任报社财务科副科长、现任副总编辑杨双喜感触颇深。

  改革,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很难。

  “财政拨款每年递减40万元,这是经过反复推算和斟酌得出来的数字。我们进行体制改革,既要逼着焦作日报人努力提高办报能力,又要确保财政减‘粮’断‘粮’后报社前进步伐又稳又快。”杨双喜说。他记得,1988年报社全体员工苦干一年,总收入不过80万元,而维持报社正常运转至少需要经费160万元。实行自收自支后,报社的生存发展承受了巨大压力。

  “开拓广告市场,开拓读者市场,向市场要效益。”面对困境,老一代报社领导审时度势,将目光投向了市场。

  “1989年,财政减‘粮’后,报社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积极发展广告经营,经营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广告收入稳步攀升。”报社考评策划部工作人员梁铭金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在广告科的工作经历,感慨良多。

  梁铭金记得,1988年年初,他刚到报社广告科工作时,全科加上科长是4个人,其中广告员只有2个人,到1992年广告员已增加到十几个人,广告收入也是一年上一个台阶,不断攀升。

  “报社1988年进行体制改革后,为了开展广告经营活动,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钱给每个广告员配发了一辆雅马哈摩托车。当时人们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公交车和自行车,摩托车在当时可是个宝贝。”梁铭金说,“骑上这辆雅马哈摩托车,我的工作劲头很高,压力也很大,为了多签订几个广告合同,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到头不得闲。”

  体制创新,激发潜能,强筋壮骨,催生活力。

  1992年,在市财政局对焦作日报社彻底断“粮”后,《焦作日报》由四开小报改为对开大报,编校质量大幅提升。1992年9月,焦作日报社在接收《焦作经济报》后,出版了《焦作日报·经济版》。1992年年底,《焦作日报》在全省报纸印刷质量评比中捧回了第二名的奖杯。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从1989年财政减“粮”到1992年彻底断“粮”,焦作日报人直面挑战、勇闯市场,收入年年攀升,不仅不要政府一分钱,还上缴了国税,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