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存献,一位普通的农民,多年来默默关注国防军队建设,致富后不忘军队情,不计任何报酬,风雨无阻给群众讲解果树栽培技术,先后帮助2000余户军烈属走上致富之路。《焦作日报》曾对他的事迹大力宣传报道。时值《焦作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6月14日下午,记者回访了本报曾多次报道过的这位先进典型人物。
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居住在孟州市槐树乡汤王庙村。在他家二楼有两间屋,一间是他的起居室,另一间是荣誉室。荣誉室内的墙上挂满了他的照片和各媒体对他的宣传报道,《焦作日报》对他的报道也赫然在列。
赵存献出生于1939年,仅仅两个月大时,他的母亲因帮助爱国人士赵功圃创建“石印馆”对周围群众和师生进行爱国教育,遭到日寇报复,被害而死。两岁时,他的父亲又惨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汤王庙村地势高,战争时期是兵家必争之地,村里参军的群众很多,全村208户,军烈属就有56户。童年的经历和村里的拥军氛围使赵存献对军队充满热情。
1986年,他承包了村里42亩苹果园,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一干就是3年。致富后,他念念不忘党和军队。“在我们富裕的同时,也要为国家作贡献,国防强大了,敌人就不敢入侵,人民就不会遭遇战争,在有生之年我要抓紧做这件事。”赵存献心想。
他拿出4万元钱,设立了国内第一个“家庭国防建设基金”,帮助村里的军烈属走上致富之路。1990年,他向村委会捐款1万元,在全国第一个设立了村级“现役军人立功受奖及代耕费基金”。他还义务帮助村里军烈属种苹果,给村里修水渠、建校、修路。为了给国防事业作贡献,赵存献鼓励已经取得中级职称的儿子舍弃基层果树研究所的工作,转到孟州市武装部做仓库保管员,这在当时,儿子每月要少收入几百元钱。
1990年,他从电视上得知辽宁省丹东市修建抗美援朝纪念馆的消息,第二天他就把家里准备过年的2674元钱全部汇往纪念馆指挥部。1993年10月份,他作为唯一的农民,被特邀出席纪念馆开馆典礼,并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如今,上了年纪的赵存献仍然关注村里军烈属们的生活,为了让他们的子女安心当兵,他经常给他们讲解果树种植技术。“前几年,我每月还去孟州市农技推广中心给果农讲解苹果种植专业知识,这几年,走不动了,但是只要附近的村民有需要,我还是会到他们的果园中去转转,看看能不能帮上忙。”赵存献说。
听闻《焦作日报》创刊60周年在即,赵存献对《焦作日报》表示祝贺,“我一个普通的农民,《焦作日报》却给予我充分的关注,感谢《焦作日报》对国防建设的支持,对农村军烈属的关注,希望《焦作日报》能够一直关注我国的国防建设,祝《焦作日报》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