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焦作市老促会妇委会副主任王国瑛受命编写《老区精神》(暂定名)一书。近半年后,王国瑛手捧初稿激动地告诉记者:“焦作红色文化资源浩如烟海。从1923年焦作有了第一批工人党员起,在20余年的革命战火中,焦作沃土先后涌现近300名革命英烈。他们拆下肋骨当火把,为了民族大义、红色信仰,前赴后继。他们所汇集的红色力量早已与民族文化、时代精神融为一体,代表先进文化,引领时代风潮。”
太行山下多奇才,南太行秀美山水孕育的怀川自古以来更是人文荟萃。近代以来,红色风云漫卷太行,为怀川积淀了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据市老促会工作人员介绍,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1922年焦作就有了党的活动。1923年,焦作有了第一批工人党员。1925年7月,武陟、修武、温县、博爱、孟县(今孟州市)、沁阳县(今沁阳市)先后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和县级组织。从大革命时期到土地革命时期,再到抗日战争时期、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焦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焦作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篇章。正因为如此,焦作市及所辖沁阳、孟州二市,温县、博爱、修武、武陟四县全部被国家有关部门确认为革命老区,全市乡镇58个,老区乡镇达52个,占乡镇总数的89%。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焦作,是一片浸润着光荣革命传统、浸染着革命志士热血的红色土地。
进入当代,红色土地滋养红色文化绵延传承。你看,当年举全域之力开山辟地而建的云台山叠彩洞,至今仍在傲视群山;你看,青天河水坝上依旧红旗招展,游客在青天河上笑逐颜开;你看,武陟百年来的盐碱地如今化作良田。这些都是在共产党员的领导下,焦作人民汇聚红色力量,干出的惊天伟业。
然而,红色文化却未被时代声音激活。王国瑛说:“红色文化其实从未走远,它一直在我们身边,它只是没有‘红’起来。”
难道红色文化过时了?红色文化永不过时,而且理应成为“基因文化”。
那么,如何让红色文化“红”起来?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作用,继续让红色文化引领时代精神。
记者从市老促会获悉,从2015年5月开始,市老促会组织力量深入乡村调查摸排全市红色资源,并选择了18处具有一定影响和教育意义的革命历史遗迹遗址,与有关县(市)区联系,建议对这些村的革命历史遗迹遗址进行修复和利用,建立纪念馆或展示室,供青少年瞻仰和缅怀,并逐步形成了一批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沁阳市王曲乡为了纪念革命英雄宋学义,将原王曲乡中学改为“宋学义中学”,又建起了“狼牙山五壮士宋学义纪念馆”。该中学定期举办校园英雄主题文化活动,阅读宋学义英雄事迹,开展“学英雄演讲”等各种形式。该校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学习,学生们从不了解身边英雄到被英雄事迹感召,从而树立了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武陟县小董乡,全乡20个村中有18个建起了红色纪念馆、展示馆和纪念亭。
温县借鉴外地经验,将革命故事和遗址遗迹印上中小学生作业本,使该县3.5万名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建展示馆、纪念馆,让红色文化深入中小学校,这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可仅仅如此还不够,红色文化理应与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成为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国瑛说:“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当我和工作人员读到革命英雄在信仰的感召下向死如生时,当我们读到当代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在默默无闻地为百姓谋福时,当我们再看到当下社会信仰缺失、道理缺位时,越发觉得学习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文化的现实意义。”
谁在引领时代?唯有信仰。让红色文化“红”起来,便是在为新时代寻找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