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我市作家樵声(原名刘光宗)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驴长老》喜获河南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消息传来,许多人颇感震惊,其原因有二。一是,这部堪称焦作长篇小说创作里程碑式的作品,在众人的不经意间横空出世。二是,诸多与樵声相识的人都知道他当过官,下过海,会琴瑟,善书画,好歌赋,喜缝纫,涉猎广泛,追求完美。殊不知,他悄无声息地写就了一部鸿篇巨制。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进入创作酝酿期至1996年弃笔,再至2006年重拾故纸,终至2016年作品问世,樵声与《驴长老》“相约”已30多年。
这30多年来,樵声从一位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变成了满腹人生故事的长者。这30多年来,樵声的梦里一直住着《驴长老》,他就是“驴长老”妙聪,手持《空相箴言》,骑着一头神驴,在1906年至1949年,旁观“官老爷”章家、“怀商”冯家、“移民”洪家、“农民”刘家演绎的精彩故事,从而穿透烟云,找出真理之路。
“中原名刹”月山寺底蕴丰厚,位于月山寺脚下的博爱县月山镇上庄村便是樵声故里。之于月山寺,之于上庄姜,之于怀川的人文地理,樵声均目知眼见,熟悉程度就像月山寺的佛音之于佛鼓。
1984年,他闲暇之余来到月山寺,近望满山翠柏葱茏,远观山下竹林森森,有感而作《覃怀明月》(四篇),不仅在焦作文学圈引起关注,也激发了他根植家乡、翻垄文学沃土的梦想。
“焦作人文资源丰富,当时文艺界也计划创作一部以焦作历史为背景的文学作品。此时,以党史研究为主业的我,就萌生了创作《驴长老》的想法。”在谈及与《驴长老》的情缘时,樵声说。
于是,在此后的10多年里,樵声就真变成了“驴长老”。他时常像书中“驴长老”训练的那头神驴一样,不待扬鞭,便斜跨“褡裢”,装上“采货清单”,与父老乡亲促膝交谈,采回创作“干货”。回去后,他设定多个场景,虚构无数小品,时刻为提笔成书作准备。
然而,1996年,已积累了大量素材的樵声却弃笔了。
“为什么要创作这部小说?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展示什么?小说要达到怎样的文学高度?我在反复问自己,并为此迷茫。”樵声说,“文学创作不是高唱口号,每爬出一段文字,便是作者的一次自我救赎。所以,作者对待作品不敢有丝毫苟且。”
樵声再次“探望”“驴长老”是2006年。
这一年,我国结束了2600年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消息传来,极大地触动了已为商人、诗词作者的樵声。他终于明白《驴长老》是为谁歌,书中所述的章家也好,冯家、刘家、洪家也罢,他们在命运的激荡中都自觉地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最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列提纲,打草稿……在2008年至2011年间,樵声伴着《驴长老》夜以继日,通宵达旦。2012年9月,《驴长老》初稿完成,当年年底《驴长老》第二稿出炉。接着,第三稿,第四稿,第五稿……2016年年底,《驴长老》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3个月后再次加印。
樵声说,《驴长老》第二稿出炉时,我便去广东、广西、上海、重庆等地找了多家出版商,可出版社都喜欢言情、穿越等类别的小说,一讲《驴长老》是部红色历史小说,他们就摇头。
“他们越摇头,我就越坚定地想出版《驴长老》,并赌气式地想同他们较量一下,证明《驴长老》的价值。”说起当年找出版社的趣事,樵声感慨万千。
《驴长老》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有人赞:“小说既悲壮又婉约,回肠荡气,令人爱不释手。”还有人赞:“这是一部怀川地域的史诗,写出了怀川人的风骨。”
面对赞誉,樵声摇摇头对记者说:“《驴长老》出版后,我的最大收获就是,家乡的老少爷们都知道我写了本关于家乡的书,这了却了我30多年来的心愿。”
据记者了解,《驴长老》还有姊妹篇,名叫《山魈》。在《山魈》中,樵声延续着章家、冯家、刘家、洪家四大家族的爱恨情仇,延续着讲不完的怀川情话。
上图为樵声。 (本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