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焦作”。这是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小麦专家组副组长郭天财对我市粮食生产的精准定位,焦作小麦生产在全国的地位显而易见。
我市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呈北山、中川、南滩地貌,耕地面积293.4万亩。在我国粮食生产史上,曾经创造了许多个第一:全国第一个黄河以北吨粮市,全国第一个小麦千斤市……我市作为全国粮食生产的一面旗帜,在小麦高产创建上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
自2008年国家实施小麦高产创建至今,我市年年都有新成果。2014年,小麦高产攻关田产量达821.7公斤,一举实现我国冬小麦单产历史性跨越。2015年,全市29个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626.97公斤,27个农业部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719.68公斤。2016年,我市粮食单产水平依然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超20亿公斤。
我市粮食单产年年创新高,主要得益于六大动力支持。
动因一:以完善机制为保障,确保粮食高产创建工作持续推进。我市人均耕地仅有0.8亩,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粮食总产量的空间十分有限。因此,我市把立足粮食高产优势、充分挖掘粮食单产潜力、大力推进粮食高产创建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为此,我市每年都下发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实施方案,将万亩示范片创建任务分解到县、乡,形成了“任务落实到地块、专家指导到田间、技术服务到地头、物资供应到农户”的运行机制,确保把各项技术措施转化为种粮农户的具体行动,有效促进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动因二:以高标准粮田建设为抓手,强本固基保丰收。高标准粮田建设是粮食丰产丰收的基础。我市始终坚持把高标准粮田建设作为强本固基保丰收的基础来抓。我市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资金整合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标准“百千万”工程建设,使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得到大幅提升。2016年,全市共整合部门项目资金2.2亿元,建成高标准粮田18万亩,累计建成157万亩高标准永久性粮田。
动因三:以模式攻关为示范,不断探索增产新途径。我市按照“高产攻关、核心区示范、万亩连片、整建制推进”的工作思路,不断扩大高产创建规模,培育出修武县郇封镇整乡推进、温县整县推进等典型,为粮食高产“由点到片、由片到面”全面提升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我市通过农机农艺相配套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在不增加生产投入的前提下提高粮食单产,起到了依靠科技创新挖掘生产潜力的目的。
动因四:以推广集成技术为重点,均衡增产夺丰收。我市不断摸索、试验和改进,采用高产优质、节本增效的粮食高产集成技术模式,实现良田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结合,从而使技术因素的增产效力充分发挥。在良种推广方面,我市采用培育和引进相结合的方法,加快高产新品种的繁育和推广,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始终以最优的品种应用于粮食生产。近年来,我市重点推广本地种子企业选育的优良品种,良种覆盖率达100%,为粮食丰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麦生产上,重点推广普及了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深耕细耙、精细整地、节水灌溉、种子包衣、适期播种、氮肥后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适用技术。优良品种的大面积推广、良种良法的有机结合、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我市粮食单产不断实现新飞跃。
动因五: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依托,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指导性文件,制定了配套的优惠政策和推动措施。各县(市)区也因地制宜出台了支持土地规模经营的激励政策,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提升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动力六:以完善服务体系为手段,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我市把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科技入户工程、科技人员包村、新型社会化服务作为解决农业技术瓶颈的重要措施来抓,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截至目前,全市规划建设了31个农技推广乡镇(区域)站,配备农技服务人员307人,确保群众在粮食生产过程中遇到难题能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