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采编、印刷、发行,是一家报社正常运转的几个最基本环节。发行工作肩负着将报纸传递到读者手中的重要使命,是连接报纸与读者的桥梁,也是报业经营的关键环节,发行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报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年来,各家报社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发行模式,或委托邮局代发行,或自办发行。从1986年起,为了扩大党报的覆盖面,将党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焦作日报社开始尝试自办发行,成立了多个发行站点。经过30多年的发展,报社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发行队伍,扩大了发行量,蹚出了一条自办发行的新路子。
“党报自办发行,现在说起来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放到1986年,则在全国都较为稀罕。”已退休多年的焦作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卢靖之当年领导、参与了报社自办发行改革,对许多事情仍记忆犹新。
据他回忆,1983年《焦作日报》复刊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党报发行工作,下发文件要求各单位、各村民小组、各车间都要订阅《焦作日报》,为党报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创造了条件。
在当时,《焦作日报》委托邮局代发行,进村民小组、进车间的困难较大,发行量仅有1万多份,而且大部分要靠各级党组织行政干预征订。报社没有专业的发行队伍,一是严重制约党报扩大受众人群和覆盖面,二是严重影响报款回收,有的单位报款拖欠好几年未收回,甚至成为坏账。
面对此情此景,报社党委痛定思痛,通过认真分析和向外地报社学习,决定大刀阔斧地改革发行模式,自办发行蹚新路。回想起报社自办发行初期的情景,发行部原主任皇甫其棠感慨万千。他说:“1986年前后,全国地市报兴起自办发行热,我省的洛阳、新乡、开封等多家地市报先于《焦作日报》开始自办发行工作。我们抽调多名同志,到洛阳、新乡等地报社学习先进经验,报纸征订、投递线路划分、发行员招募等工作同步展开,至1988年,自办发行的时机成熟了。”
皇甫其棠的继任者、发行部原主任张景晓也参与了报社自办发行的筹备工作,他说:“在河南省,《焦作日报》是较早实现自办发行的地市党报之一。自办发行之前,我们没有自己的发行队伍,县里的报纸靠邮局送,城区的报纸靠通信员送,订报、送报都很困难。”
张景晓说,在自办发行筹备阶段,报社既缺资金,又缺有经验的发行人员,困难很多。在这个时候,各县(市)委宣传部给予报社极大的支持,在各自辖区帮助报社协调好与报纸发行有关的各项事宜。1988年元旦,经过长时间的筹备和多次协商,《焦作日报》发行站在各县(市)委宣传部的协助下全部建成,自办发行工作正式开始。
曾经负责过发行工作的报社行政办公室原主任郭平治说:“自办发行工作一开始很艰苦。我经常骑着自行车装上100份报纸,到大街小巷以每份1角钱的价格去卖,为的是扩大报纸影响力。经过几年努力,报纸发行量增加到2万多份。有一年,在全国报刊自办发行工作会议上,《焦作日报》自办发行曾作为典型经验加以推广。”
担任过6年发行部主任的乔子元说,经过几年磨合,《焦作日报》的自办发行工作渐渐走上正轨,这时面临的难题是如何提高发行量。“我那一段时间随身带着发票上街订报纸,最多的时候一天跑十几家单位,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乔子元说。
实践证明,自办发行是焦作日报社一次成功的改革,其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1988年以后,焦作日报社紧跟全国党报自办发行的脚步,发行工作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在报纸发行量逐年增长的同时,培养了一支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稳定的发行员队伍,形成了采编、印刷、发行三足鼎立的良好的报业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