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郝斌生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与新闻界泰斗穆青相见于北京。相见时间已经淡忘,可那时那景却令郝斌生终生难忘。
“我当时就斜坐在穆老的椅子上,与穆老聊天。穆老很健谈,而且对我这样的采访方式并无不悦。采访中,最令我动容的是,穆老虽八旬高龄,却仍在坚持采写新闻。”近日,在本报创刊60周年之际,本报老友郝斌生再次来到本报,与记者畅聊新闻愿景,并勉励本报记者“做永远的新闻人”。
对于太行山新闻界而言,郝斌生就像是一朵永不凋谢的“新闻之花”,他曾五夺中国新闻奖,至今61岁仍在各地奔波,采集新闻。他用永不枯竭的新闻激情照亮新闻理想之路,紧随其后的是一群年轻的新闻人。
2011年,《焦作日报》主办太行山新闻论坛。作为太行山新闻论坛总干事,郝斌生自然与本报来往频繁,从而结下了深厚友谊。郝斌生无疑是本报的良师益友,从那一年起,他先后10余次来到本报,每次必与本报上下相谈甚欢,必然亲自带队下基层采写新闻,必然扑下身子指点本报年轻记者工作。工作之余,他常常笑称:“焦作四季分明,旅游城市处处盛开文明之花,是座宜居之城,来了我都不想走了。”
种过地,当过兵,下过矿,从过政,曾一度做着作家梦,而郝斌生最终却成了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谈及往事,他说:“种种人生阅历,让我更加懂得了新闻创作的价值,记者生来就与基层有着天然的联系。”
所以,虽已在新闻界功成名就,郝斌生却仍有一颗跳动剧烈的“新闻心”。一年365天,他几乎有近300天的时间都在外地采访,且发表了《申纪兰的市场观》《听李国庆讲焦裕禄》《王屋山女老板晾菜单》等多篇优秀新闻作品,在他已获得的5个中国新闻奖中,有4个是从基层采写并发表在地市级报纸上的。他时刻都在突破自我,当下,他谋划在新闻与文学创作间寻找一种路径,来创作令读者感到更有趣的大题材。
“许多年轻记者一直为找不到新闻点犯愁,可新闻点无处不在,这关键在于年轻记者是否时刻带着“新闻眼”,到基层下苦功。作为《焦作日报》的老朋友,我希望年轻记者牢记记者使命,发扬敬业精神,把《焦作日报》办成一份有气场、有活力、有担当的优秀报纸。”郝斌生关切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