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地市报掀起的新闻大浪潮。
历时13个月,18篇连续报道,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妇女报》以及贵州、云南、四川、湖南等全国多家新闻媒体纷纷播发、转载本报报道,或共同参与追踪报道,只为一个目的——为“肖本琴”寻亲。
“肖本琴”是1994年被拐卖到我市修武县郇封乡的一位残疾姑娘。当年8月份,被郇封乡派出所民警和妇联干部解救出来,她耳朵背,口齿不清,认不了几个字,由于语言不通,为她寻找亲人的工作屡屡受挫。乡政府不少人为她送去衣服,一家饭店安排她进店打工。两个月过去了,姑娘身上的夏装换成了秋装,怎样帮助她返回故乡重见亲人?郇封人费尽心血,却终未如愿。
然而,一切转机皆因一张地市报——《焦作日报》的介入。近日,在《焦作日报》即将迎来创刊60周年之际,记者走进本报老报人王应文家中,听他讲述了那段本报联合全国众多新闻单位帮“肖本琴”寻亲的那段往事。
“姑娘正在择菜,由于她身体残疾,跟她交流只能打手势,‘肖本琴’这个名字也是根据她的发音猜测而来。”时任本报农业部主任王应文依然清晰地记得1994年10月23日晚,他第一次见“肖本琴”时的场景,“姑娘思乡心切,交谈中不禁放声大哭,我也跟着红了眼圈,塞给她50元钱,安慰表示要想办法为她寻找亲人,姑娘愈哭愈恸。”
忘不了姑娘思乡的泪眼,强烈的责任感和同情心袭绕在王应文的心头。回到报社后,他立即向报社党委、编委汇报了想帮“肖本琴”寻亲的想法,得到报社的支持。10月28日,他采写的《姑娘,我们为你找亲人》在《焦作日报》一版见报。
一篇报道引起了中央新闻媒体的关注。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通稿,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摄制组来我市作专题采访,通过央视四套向全国电视观众播放。
宣传面越广越好。为尽快找到和“肖本琴”有关的线索,本报同时向贵州、云南、四川、湖南等全国40余家新闻单位发稿,许多兄弟单位及时安排刊登,共同掀起了一场寻亲浪潮。一时间,本报和中央电视台收到的有关信函有千余件,接待来访不断,就连四川和内蒙古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人前来认亲,但均被姑娘否定。
这期间,一位到修武探亲的贵州老大娘辨别出“肖本琴”的口音,并指出她家所在的大致方位。根据这条较为可信的线索,本报同中央电视台有关同志和修武县委商定,由三方组成寻亲行动小组带着“肖本琴”赴贵州寻亲,并同贵州省妇联和《贵州日报》取得联系,得到贵州方面的支持。
1995年5月9日,当寻亲小组走出车站时,“肖本琴”兴奋了,她指着车站对面的通达饭店兴奋地说:“我看过!我看过!”10日,寻亲小组会同贵州省公安厅、贵州省妇联以及《贵州日报》等有关负责人一起赴安顺寻亲,几经周折,行程200多公里,到达了普定县。
当“肖本琴”出现在家乡贵州省普定县猴场村时,众乡亲和姐妹们惊喜万分,终于与亲人团聚的“肖本琴”抱住母亲放声痛哭。原来,“肖本琴”名叫陈平琼,乳名小本琴,她家有8口人,均靠务农为生。陈平琼曾先后两次被拐卖,最早一次是1992年11月份,被拐卖到浙江省湖州市一个村庄,与一个农民结婚。1994年7月又被拐卖到修武县,而涉嫌拐卖她的是她的二哥。
一时间,我市帮助“肖本琴”寻亲之举,受到了贵州省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赞扬,5月12日贵州省公安厅、贵州省妇联举行答谢会,称“肖本琴”遇上了焦作大好人。
6月13日,“肖本琴”的表姑又致信本报——感谢焦作人。在随后的日子里,本报记者仍不断通过媒体朋友了解“肖本琴”回家后的生活,直至1995年11月,了解到“肖本琴”已同婆家人和孩子团聚后才放心,并在本报登刊新闻稿《“肖本琴”又有新消息 夫妻团圆在浙江》,为这个多方通力合作的寻亲故事划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