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日报》创刊60周年,向焦作人民提供了一甲子的精神食粮,不简单!”郑州晚报社编委、本地新闻中心主任安学军满怀深情地说,“在焦作日报社工作的4年时光,是一段从青春飞扬到收获成长的难忘岁月。感谢焦作日报社,给我的新闻道路积淀了深厚的营养。”
“我到焦作日报社工作是毛遂自荐。”安学军告诉记者,1994年大学毕业后他入职焦作矿工报社。在那里,21岁的他开始接触新闻,第一篇消息、第一篇通讯、第一个版面、第一个新闻奖都是在那里完成的。每个人总是在不断地成长,只有成长,才会让人变得更好、更优秀。“年轻人,总想着寻找成长的机会。”安学军笑着说,在焦作最牛的新闻平台非焦作日报社莫属。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焦作日报社领导给跑“突发新闻”的记者提供了当时一流的装备。“腰挂BB机、跨下摩托车,那可是上世纪90年代啊,一个汉显BB机要1000多元钱呢。有了这些装备,记者能迅速到达新闻发生现场,抓第一手材料。所以,我非常向往能去焦作日报社工作。”安学军说。可是,他和焦作日报社一个人都不认识。一天,焦作矿工报社的一名通讯员告诉他:“时任焦作日报社副刊部主任的刘金忠老师人好、负责任,通讯员送的稿子,刘老师都会认真地编写。”“当时我就想,能不能找下刘老师?”安学军说,“1998年7月份的一天午后,我鼓足勇气,拎着粘贴有自己作品的本子敲开了刘老师办公室的门……忐忑等待了一个多月后,刘老师打来电话,焦作日报社欢迎你!至今回忆起这件往事,我都难掩兴奋。”
“焦作日报社优秀编辑、记者很多,不努力就会掉队。”安学军对记者说,进入焦作日报社工作后,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准成为当务之急,他持之以恒地向身边的优秀采编人员学习、向全国的优秀采编人员学习。那时候网络还不发达,想看各地优秀报纸版面,得去阅览室翻阅。采访、编版之余,他待得最多的地方就是报社阅览室。“我每次去都带个本子,看到漂亮的版式就照着画下来,好的标题、写得很牛的语句就抄下来,一点一点学呗。”安学军说,这个习惯直到现在都保持着,一看到好的版面、文章等,阅读、品味后都会第一时间保存下来,并传到部门微信群中让采编人员学习。
“在焦作日报社,我是用了99%的力气去工作,主动、积极找线索,就是想证明我在这里能干好。”安学军笑着说。到报社不久,他看到外地媒体发的一篇小文章中说,焦作籍跆拳道运动员陈中、贺璐敏将参加1998年曼谷亚运会,而焦作媒体还没有大篇幅进行过报道。向领导汇报后,他被安排去采访陈中的父母。“通过市体委拿到陈中家的电话后,约好晚上去采访。陈中家大概在市月季公园附近,一条坑坑洼洼的小路,没有路灯。我是骑自行车去的,路上不小心摔了个大马趴,黑乎乎的,看不清摔哪里了,只感到胳膊、膝盖火辣辣得疼。敲开陈中家的门,灯光下才看清,胳膊蹭破了一块皮、膝盖处的裤子都磨烂了。陈中妈妈连问了我好几次‘要不要紧’。”安学军说,那次和同事一起采写的有关陈中、贺璐敏的文章,首次在《焦作日报·星期刊》详细地披露了她们的成长经历,反响很好。
安学军深有感触地说,在焦作日报社工作的4年里,他不知苦、不知累,就想做好工作。这得益于报社良好的学习氛围,得益于报社“以老带新”帮助年轻人成长的机制,他的职业水准得到了极大提升,为日后到深圳南山日报社以及郑州晚报社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赢得了尊重,“一句话,没给咱焦作日报社丢人”。
从2016年8月份起,按照郑州晚报社领导安排,安学军除了负责本地新闻的采编工作外,更多的是把精力投入到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践中。“我现正在全力打造《郑州晚报》身边客户端采编队伍,探索用采、编、发手段怎样才能更加符合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安学军告诉记者,媒体融合已经到了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如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如何把《郑州晚报》身边客户端打造成与主流媒体品格和气质相一致的移动新闻精品……每天都是殚精竭虑的。“我们实行的是24小时值班制,一年365天,天天想着怎么制造一个爆款新闻。工作状态真的是像央视主播说的那样‘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
安学军说:“《焦作日报》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比如今年的焦作两会,《焦作日报》推出的几个H5页面很大气,可视、可听、可读,令人印象深刻。《焦作日报》在焦作舆论场的地位谁都无法撼动,希望报社勇立潮头、加快发展、增强实力、扩大影响,继续向焦作用户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奉上更加美味、丰盛的精神大餐。生日快乐,我的《焦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