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焦作日报社首席记者、摄影美术部原主任董亚洲从事新闻工作已38年,而在焦作日报社工作也有20年。脖子上挂着照相机,口袋里装着录音笔,手里拿着本和笔,走到哪里就采访到哪里,就是他最真实的写照。
在1997年9月来焦作日报社之前,董亚洲就已从事新闻工作。1979年11月,董亚洲离开焦作六中的讲台走进焦作矿工报社,先后担任编辑科副科长、科长,摄影美术科科长。那时,他不仅要采访、写稿、拍照片、编稿、画版、审稿、签大样,还要到印刷厂参与校对、制版……这些小事,形成了他“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的工作作风。
1983年《焦作日报》复刊,《焦作日报》暂时在焦作矿工报社印刷厂印刷。时任焦作矿工报社编辑科科长的董亚洲利用自己分管印报车间的优势,为《焦作日报》的顺利印刷提供了便利条件。当焦作日报社同人表示感谢时,董亚洲却说:“这都是小事。”
时间久了,董亚洲与焦作日报社的编辑、记者熟识起来,还与《焦作日报》复刊时的元老级报人成了朋友。
1994年,董亚洲调入广东省汕尾日报社担任要闻部副主任,开放的新闻环境和新闻理念使他的眼界更加开阔,新闻业务更加成熟。
1997年春节,回家探亲的董亚洲带着“加强《汕尾日报》与《焦作日报》的业务联系,努力实现两报信息共享”的任务到焦作日报社拜访。时任焦作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的柴国庆邀他回来为办好《焦作日报》出力。此后,柴国庆又多次打电话、写信召唤董亚洲,他日渐归心似箭。
当年,离香港回归还有一个多月时,还在汕尾日报社工作的董亚洲到香港旅游。此时,董亚洲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香港回归是举国欢庆的大喜事,而身处香港的我何不把香港同胞喜迎回归的景象记录下来,让家乡的父老乡亲看看?”
说干就干。董亚洲不仅用相机和文字记录下了他在香港的所见所闻,而且还以“焦作日报通讯员”的身份将照片和稿件通过邮局寄往焦作日报社。厚厚的文字稿加上多张照片导致包裹超重,董亚洲不惜增加邮资,仍将邮件寄回家乡报社。
当《焦作日报》连续几天刊发董亚洲邮来的这一独家新闻报道时,引起了家乡读者的关注。后来,有熟悉的朋友问他:“你又不是焦作日报社的记者,为何要这么做?”董亚洲微笑着说:“我当时正巧在那,顺手一件小事嘛。”
1997年9月,董亚洲正式调回焦作日报社,担任机动采访部主任,主要负责重点报道和深度报道,服务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上班的第一天,他就和机动采访部的胡培军一起前往山东诸城采访,并用一组反映诸城国企改革的深度报道为他来到焦作日报社,也为机动采访部的成立打响了“第一炮”。
在董亚洲参与组织策划下,2002年,作为我市“两赛一节”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焦作山水国际摄影节”盛大开幕;2009年,我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图片展《光辉的历程》顺利展出……几十年来,董亚洲先后成为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和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担任焦作市摄影家协会第三、第四、第五届主席团副主席,报社摄影美术部主任。他用文字报道了焦作改革进程中的一件件大事,用相机定格了家乡一个个感人的瞬间。他以严谨的态度对待他所钟爱的新闻事业,并以自己的方式做好新闻工作中的一件件小事。
如今,董亚洲依然在为报社做着小事。每个工作日,他都要和几个新闻界的老哥们儿一起,查找报纸上的“小毛病”“小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