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阎河
早就听说市中医院心病科一直在开展穴位贴敷疗法。马上到了冬病夏治的时间,许多人都要去穴位贴敷。记者就想着到心病科探探穴位贴敷的高明之处。谁知,一联系该科主任赵金岭,他竟在医圣张仲景家乡南阳学习。不过,他告诉记者,科里开展冬病夏治的穴位贴敷。但是,日常开展的穴位贴敷与冬病夏治的穴位贴敷有较大差异,且效果非常好。他这么一说,记者对穴位贴敷的兴趣更浓了。
按照赵金岭的安排,记者来到市中医院心病科找到了医生毋莹玲。毋莹玲见到记者,直接将记者带到了治疗室。只见她打开一个柜子,里面大大小小摆满了各种装着药末的瓶子,上面标注着“宽胸散”“降压散”“三黄散”“消水散”“通便散”“定眩散”“安眠散”以及“温肾调肝”“益气温阳”等字样。看到记者诧异的表情,毋医生笑着解释:“穴位贴敷,就是在传统中医经络理论的指导下,把药物研成细末,用醋、姜汁、蜂蜜等赋形剂制成软膏,直接贴敷在患者的相应穴位上,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听了毋医生的话,记者还是一头雾水。毋医生继续讲解:“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对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和疗效有了一定认识,这个在《灵枢·经脉篇》就有记载。到了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进一步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了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齐全,像治劳损的五养膏、玉泉膏等,至今仍能指导临床实践。到了晋唐时期,穴位贴敷疗法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到了清代,穴位贴敷疗法已经发展很成熟了,出现了不少中药外治的专著,其中以《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最为著名。新中国成立以后,更多专家学者对历代文献进行考证、研究和整理,使穴位贴敷的应用范围更广了。这种方法既有穴位刺激的作用,又能通过皮肤对药物的有效成分进行吸收,一方面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进行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药物刺激肠胃。”
毋医生的这一番话,让记者有茅塞顿开之感。但是记者对穴位贴敷的疗效还是有点疑问。毋医生看出记者的心事,笑着说:“要不你试试?”记者想了半天说:“我也没病呀?”旁边的护士也笑了。不过,记者最近肠胃一直不好,有时会肚胀。毋医生想了想说:“那就贴‘舒胃散’吧!”然后,她让护士将“舒胃散”用蜂蜜调成糊状,又取出一个正方形小药贴,将药糊抹在上面,贴在记者的肚脐上。毋医生边操作边说:“人的肚脐,也称神阙穴。治疗心衰病,一般使用‘消水散’,也贴神阙穴;治疗高血压病,一般使用吴茱萸、肉桂,用陈醋调和,贴涌泉穴,或者用‘降压散’,贴神阙穴。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的药物多选用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作用的,像冰片、麝香、丁香、白芥子、肉桂、细辛等;或者选用气味俱厚的药品,像生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等;有需要滋补的还可能选用羊肉、动物内脏、鳖甲等。前段时间,有一位患者一直失眠,试用了很多方法,效果都不好。可用黄连、酸枣仁和肉桂细磨成末,用蜂蜜调和,贴敷在涌泉穴、三阴穴、照海穴等穴位上,隔一天贴一次,很快就有明显效果。一个疗程后,该患者的症状基本缓解了。也可用吴茱萸研成细末,用醋调匀成糊状,敷于患者双足心的涌泉穴,治疗高血压,效果很好。”
“那么,冬病夏治的穴位贴敷与这种疗法有啥区别呢?”记者问。毋医生答:“冬病夏治的穴位贴敷用药配方中加入了一些刺激性的药物,如白芥子,外用可以使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中医称为‘天灸’或‘发泡疗法’,是穴位贴敷中特殊的一种方法。选在三伏天,是因为这一阶段阳气最盛,加之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同时,数伏的当日属于庚日,与肺金相关,为散寒固表,驱散内伏寒湿的最佳时期。因此,三伏贴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有效地预防冬季易发疾病。当然,针对我们心病科的特殊疾病人群,三伏贴有针对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肺心病的特色配方,患者普遍反映疗效很好。这些年来,经过不断探索中医外治法方案,力求为患者提供更为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发病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