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的‘大锅饭’到量化考核,再到现在的精准绩效考核,报社考核体制的变迁,给我们采编人员带来了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焦作日报社摄影部副主任刘金元说。
刘金元1995年成为焦作日报社一名摄影记者。作为一名聘用人员,刚开始他即使完成了每月11幅照片的工作任务,月工资也只能拿到300多元,与报社在编人员差距很大。
1999年,焦作日报社改革考核机制,出台新的考核办法,将见报稿件(照片)按3个等级评定,凡评为一等的稿件(照片),奖励作者100元,大大激发了采编人员的工作热情。新考核办法实施第一个月,刘金元凭借30多幅新闻图片见报、多幅图片被评为一等的工作成绩,拿到了700多元的工资。
“伴随着考核办法的不断完善,采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多写好稿件、多拍好照片、多编好版面成为大家努力的方向。”刘金元说,“报社推行全员绩效考核以来,改变了过去‘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局面,营造了‘多干多得、少干少得’公平竞争的环境,整个报社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势头。”
一套行之有效、催人奋进的考评机制,催生了报社采编人员的好作风,记者们纷纷走向基层,进深山、到工地、下乡村,在生产一线捕捉鲜活生动的新闻素材。有一年夏天,刘金元为了拍摄瓜农进城卖瓜的新闻照片,专门赶到武陟县大虹桥乡,与瓜农交朋友。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他就随着卖瓜大军走进黄河滩,和瓜农们一起收瓜,并随瓜农到城区卖瓜。那一天,刘金元和瓜农们一起走街串巷,拍出了一组鲜活生动的好照片。这组照片见报后,社会反响强烈,受到了上级领导和读者的一致好评。
为了多拍高质量的新闻照片,刘金元有时候下县采访一住就是一个星期,直到把带去的胶卷全部拍完才罢休。回到报社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洗照片、选照片,几乎每个月都有四五幅新闻照片被评为一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刘金元见报照片多、高质量的照片多,月工资也节节攀升,从最初的300多元到700多元,再到2000多元。
报社不断完善绩效考评管理制度,由“人为管理”走向“制度监督”,通过精准打分量化稿件质量,直观体现采编人员在工作强度、工作质量、工作态度上的差异,有效调动了采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提高办报质量夯实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