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红色文化“新”起来
雕塑作品就是雕塑人生
沁阳市柏香镇 发现明代中期重修成汤庙碑
摄影 佳作
图片新闻
崔凯杰:传承竹艺 留住乡愁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7 年6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红色文化“新”起来

作者:本报记者 王玮萱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焦作是革命老区,有无数英烈在这里为了人民的利益前仆后继、向死如生,我们从中看到了共产党人“爱党信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新中国成立后,当在赴朝作战中失去双脚的李来财不愿接受政府特殊照顾,克服万难,成为拖拉机手服务生产时;当被誉为“不生锈的螺丝钉”的刘思乐转业回到家乡孟州市石庄乡后,13年如一日服务家乡经济建设,把“学雷锋做好事”作为人生追求时,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光荣传统”,也看到了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及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正在编写《老区精神》(暂定名)一书的市老促会妇委会副主任王国瑛在深读无数革命英雄的红色事迹后,深有感触地说:“‘群众利益无小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等,都不是假大空的口号,是老区精神的体现,是红色文化近百年来的精神沉淀。”

  当代社会需要红色文化。红色文化需要创新发展,服务当代社会。那么,如何让红色文化“新”起来?

  如今,我们看到延安、井冈山、西柏坡等革命圣地已借助红色资源形成了红色文化产业,在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同时也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由此可见,包装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产业是让红色文化“新”起来的有效途径。

  目前,“红色文化+古村+民宿”的休闲游已在我市萌芽。

  如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苏家作乡寨卜昌村。1947年8月15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在寨卜昌村成立,并由此南征,跨黄河,奔赴解放全中国的战场。其间,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军,后赴朝作战。在上甘岭战役中,该部队一战成名,著名战斗英雄黄继光就出自这个部队。除了显耀的红色资源外,寨卜昌村还有130余座、400余间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古民居,该建筑群属“国保”单位。有了天然的文化旅游资源,自然引来游客无数。在市文物局、市老促会的帮助下,寨卜昌村已完成总体规划,以期借势发力,开展“红色文化+古村+民宿”游。

  如深处太行山腹地的中站区龙洞乡十二会村。这里曾是焦作地区党组织和革命力量活动、工作、战斗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焦作市委及市政府等党政机关多次驻扎在此,被誉为解放战争时期焦作的“西柏坡”,至今仍保留有许多红色文化遗迹。随着休闲旅游的兴起,许多热爱焦作红色文化的游客莫名拜访十二会村,十二会村也有意借势出海,让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火起来。

  放眼全国,红色文化产业已然在许多革命老区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我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厚,但目前与文化产业黏合度不高,红色文化产业发展仍处萌芽阶段。

  采访时,王国瑛说:“红色文化应是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旅游文化相结合,对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十分有益的。”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红色文化传承与保护力度,建红色纪念馆、展览馆,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依托校园文化及教育资源,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这些手段虽有成效,但不明显。

  如何让红色文化融入生活,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专家建议,文化部门要下大力气提高红色文化的传播能力,可以充分利用日渐发达的互联网进行宣传,形成宣传教育、新闻出版、理论传播、影视网络等多元化发展格局,不断提高传播红色文化的使命感,不断挖掘、创新红色文化的内容与形式,着力打造具有时代意义和地方特色的原创文化,从而提高红色文化软实力。

  不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红色文化永都不过时。它永葆新鲜的秘诀就是:与时俱进,创新传承。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