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红色文化“新”起来
雕塑作品就是雕塑人生
沁阳市柏香镇 发现明代中期重修成汤庙碑
摄影 佳作
图片新闻
崔凯杰:传承竹艺 留住乡愁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 年6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沁阳市柏香镇 发现明代中期重修成汤庙碑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本报讯(记者杨帆)近日,沁阳市柏香镇在整治河渠时,发现一通明代中期重修成汤庙碑。目前,该碑已移交沁阳市博物馆收藏。

  成汤即商汤帝,商朝开国帝王。传说商汤帝是一位仁义之君,善、诚、仁、孝,受到民众的拥戴。商汤帝崩驾后,各地百姓纷纷建庙、塑像、祭祀。柏香成汤庙创修年代不祥,重修过的成汤庙也早已没有踪迹。

  这次发现的重修成汤庙碑立于明隆庆五年,碑文由“乡进士文林郎知威县事昭庵陆槐撰”。此次发现的碑仅有碑身,无碑额、碑座。碑身高182厘米、宽82厘米,碑面两边饰有菊花图案。

  据碑文记载,郡城西北乡镇(编者注:北乡镇即今柏香镇)旧有成汤庙,因建庙年代久远,损坏严重,加之曾遭到过火灾,三门尽毁。面对这种境况,义士杨纯率其侄杨莲、杨菊、杨芍、杨学诗、杨荷、杨梅等六人,慷慨捐银百余两,重修了成汤庙三门,工程始于隆庆二年二月廿七,落成于次年四月初十。隆庆五年(1571年),镇民马景先邀请当地举人陆槐撰写碑文,立了这通功德碑。

  柏香镇杨氏家族系杨家将后裔,杨纯是北宋名将杨业二十三世孙,是当地有名的义士。据《怀庆府志》记载,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杨纯曾出银700两,购买济源人135亩地,开挖了一条济源市五龙口至沁阳市柏香镇的河渠——丰稔渠。重修成汤庙是杨纯的又一善举。

  此次发现的石碑对于研究明代黄河流域地区的商汤祭祀及历史、社会状况具有重要价值。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