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不止,“伪书”难绝。
最近有一本《人类简史》在豆瓣网上火了。它不仅评分只有2.5,且惹得一帮书迷口诛笔伐。原因很简单:这书从“颜值”上看,很像以色列新锐历史学者尤瓦尔·赫拉利的作品,但你定睛一瞧,作者却是让人难辨中外的笔名“亚特伍德”,书中内容更是常见历史材料的罗列,甚至有些段落和百度百科一字不差。
“伪书”其实有两种:一是死无对证的。典籍真本既已亡佚,后人造假轻而易举;二是大胆“改造”的。比如有媒体刊文《我买了“金庸新作”,却发现是“金庸新”作品》。造“伪书”,要么是书商在作者名字上“做文章”,要么在书名与装帧上“下功夫”。最典型的例子是,几年前一本署名为费拉尔·凯普著的《没有任何借口》,销量超过200万册,但不久后该书的原著正式引进,戳破了“伪书”之事实。书商出版“鸡汤书”“励志书”“商业管理”等类“伪书”常能赚得盆满钵满。早在2005年,北京锡恩管理顾问公司还专门发布过95本疑似“伪书”的清单。同年,当时的新闻出版总署向各级出版部门下发了《关于对含有虚假宣传信息的图书进行专项检查的紧急通知》。遗憾的是,十多年倏忽而过,“伪书”生意依然红火。
眼下,“亚特伍德”的《人类简史》,明摆着是蹭“明星书”的“热度”,打了个营销擦边球。“伪书”现象尤其是“正版伪书”现象不绝于世,反映的是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出版界从业者低下的职业道德。此外,“伪书”猖獗也是重要的文化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摒弃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把甄别“伪书”的责任一股脑儿推给读者。即便消费者是火眼金睛,也难免有看走眼的时候,更何况,打造规范的图书环境是相关职能部门的公共责任。二是把“伪书”泛滥归罪于出版业的“节操”问题,把相关商家的法律责任模糊成虚化的道德问题。
有一点是肯定的:“伪书”是非法概念,是对出版界涉及图书作者、内容、营销手段含有虚假信息的总称。从市场交易来看,“伪书”大致相当于假冒伪劣商品,侵害的是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至于模仿与山寨,无论是“颜值”上的抄袭、抑或是内容上的拷贝,监管部门对此总不该作壁上观。再说,面对“伪书”泛滥之乱象,公益诉讼也可以大有担当。
期待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评价,请把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发给我们,本报将择优刊发读者来论,共同碰撞思想的火花。来稿邮箱:jzrbs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