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永强
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他从不喊苦、不叫累;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他从来不嫌烦;当一些人对中医发展信心不足时,他却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对患者的关爱。他就是市第五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李锐强。近日,记者走进该科,感受李锐强的忙碌和辛苦以及他对患者的爱心和耐心。
勤于钻研 精于业务
今年54岁的李锐强生于中医世家,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对中医就有着浓厚的兴趣。1980年,他进入河南省中医学徒班学习。从小耳濡目染,加上他的勤奋好学,李锐强很快就掌握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1985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该院中医科工作。
在工作中,李锐强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运动量的减少,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逐渐多发,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面对被疾病折磨的患者,李锐强暗下决心,主攻中医中药,探索一条颇具特色的中医药治疗疾病之路。除每日临床应诊外,李锐强经常利用休息时间钻研中医知识,并虚心向同事请教。渐渐地,他钻研出治疗各种疾病的中药药方,作为该科的协定处方。
李锐强告诉记者:“中医历史悠久,在对很多种疾病的治疗上具有独特的优势。现在多发的糖尿病在中医上被称为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为特征的一种疾病。中医将此病分为三种类型:渴而多饮者为上消,消谷善饥者为中消,口渴、小便如膏者为下消。中医认为,此病是长时间阴精亏虚导致体内产生虚火引发的,以阴精为本、虚火为标,其病因多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素体虚弱等。中医治疗糖尿病时多采取调整脏腑、补虚泻实、标本兼治、平衡阴阳等治疗法则,根据此病症状,采用针灸、推拿、内服、外治等综合治疗方法,往往可以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多年来,李锐强勤于钻研医术,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家级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9篇,在省级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13篇,并参与编写了《实用中医脑血管病学》和《伤寒杂病论临床用方必读》两部专著。1993年,他参与的科研课题《二白汤加钙剂高位滴注灌肠治疗结肠炎的临床研究》荣获焦作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工作中,李锐强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实践中,运用整体化加中医辨证分型及个体化治疗多种常见病和疑难杂症,尤其擅长治疗脾胃病、糖尿病、消化道疾病、男女不育不孕症等,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医德高尚 情系患者
“作为一名医生,必须要有仁爱之心,不能为了挣钱而从医。”李锐强说。在他小时候,经常有病人家属半夜敲他家的门。无论多晚,他的父亲二话不说,背起医药箱就出门了,常常天快亮才回来。有的病人经济拮据,他的父亲就免费为其治病。父亲做过的这些事情,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在多年的从医生涯中,李锐强以父亲为榜样,无时无刻不严格要求自己。多年来,他不仅凭借精湛的医术得到了患者的信任,还依靠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口碑。作为科室负责人和外科党支部书记,李锐强不仅要处理科室和外科党支部的日常事务,还要和其他医生一样接诊、查房。在就诊过程中,面对任何一个患者,李锐强总是态度和蔼、一视同仁。为了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他从不安排患者做一些无用的检查项目,不让患者花冤枉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李锐强的带领下,中医科的医护人员都非常敬业,他们不仅对技术精益求精,还视患者如亲人,对患者嘘寒问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时间长了,很多患者对他们非常信任,有的患者一住就是好多年。
2008年,李锐强接诊了一名79岁的患者陆大爷。陆大爷患有严重的脑梗塞和脑出血,还伴有冠心病、肺病、高血压等疾病。在来该科就诊前,陆大爷曾在其他医院做过开颅手术。手术后,陆大爷的病情虽然稳定了,但是出现了一系列后遗症:左侧肢体软弱无力、无法站立和行走等,整天躺在床上,饮食起居都需要人照顾。
根据陆大爷的病情,李锐强采用针灸、理疗、口服汤药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治疗期间,李锐强和该科医护人员还经常帮助其家属为陆大爷擦洗身体、喂药喂饭等。在李锐强和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陆大爷的病情渐渐好转,不仅可以自己吃饭,还可以在别人的搀扶下行走。渐渐地,陆大爷对李锐强和该科医护人员越来越信任,一直在该科进行治疗。
多年来,李锐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艰辛付出,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尽职尽责,对患者热忱,对工作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书写着一名医务工作者不平凡的人生篇章,得到了社会、患者和同事的尊重与好评。2012年,李锐强被授予焦作市中青年名中医荣誉称号。同时,该科多次被市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先进集体,他也多次被市中医药管理局和医院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上图为李锐强正在为患者诊断病情。
本报记者 高永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