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满的画面,浮动的烟岚,青绿为主的颜色,温润淡雅的气息,绿树掩映处屋舍俨然,草木点缀,俊逸浪漫。画家以灵动多变的手法,安排着山石、水口、溪瀑、屋舍,赋予笔下的山水画以气势和灵性。
这就是何三宝的山水画带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他的山水画中,一花、一草、一树都有着独特的姿态,意境悠远,气韵横生。
6月30日,记者见到了在工作室里专心作画的何三宝。
何三宝,1960年生于焦作,是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首都博物馆画院专职画家、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画家、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不知从何时起,何三宝爱上了画画,平日的空闲时间总爱拿着粉笔到处涂涂抹抹。小学五年级时,一次选拔班级黑板报负责人的比赛,让他的绘画天赋展现出来。
然而,家庭条件的限制让他只能把对绘画的热爱悄悄埋在心底。直到1976年,16岁的何三宝走上工作岗位领到了人生第一笔工资。“一共有21元,当时我只有一个想法,终于能买画画用的东西了。”何三宝说,他给母亲15元,留下6元全部买了毛笔、墨汁和宣纸。
材料有了,画什么呢?何三宝思考起来:不能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这样浪费宣纸,也不能提高绘画水平。这时,他瞥见了桌上的一张报纸。“我发现报纸上刊登有名家的画作,跟着名家学总是没错”。
此后,每天翻看报纸就成了何三宝的必修课。看到名家画作,他就拿剪刀剪下来,晚上回家就开始临摹。虽然没有老师指导,也不是科班出身,但凭着天赋和勤奋,很快何三宝就掌握绘画方面基本技巧。
1985年,何三宝成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焦作分校的学员,开始专业学习绘画。
古人有“师造化”之说,传统画学中也有“应物象形”与“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观点。为此,何三宝很注重写生。在他看来,写生是观察对象、训练技能、倾注情感的一种方式,不仅能解决自我创作素材枯竭的问题,还可以锻炼笔墨技巧。“因为写生一旦到了一定地步,你就会发现自然与心灵相交融的那种美妙”。
1990年的一天,何三宝第一次外出写生,他选择到新乡市辉县郭亮村。“5年前学画时,我就有一个梦想——把南太行的美景展现在自己的画中,这次写生就是第一步。”何三宝说。在10天的写生中,每当看到巍峨雄浑的太行山大峡谷时,他总是难掩内心的激动之情,经常一画就是一天,恨不能将所有美景都尽收画中。
何三宝告诉记者,写生的核心在于写意与写气,即写物之生气,关键要做到“写心”,这样才能避免“假山假水”“死山死水”,令画面富有生气。
多年来,虽然何三宝走遍了黄山、华山、庐山等名山大川,但最爱画的还是自己的家乡——南太行。他说:“走进太行山,就会想到太行儿女勇敢顽强、不畏艰难的精神。”这种不屈不挠的太行精神正是何三宝画中的精髓。
“绘画是小技,修为是大道,作品反映的就是画家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趣味。”何三宝认为,绘画不仅在追求技巧,还在于对中华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发扬。因此,艺术创作者必须不断学习,多涉猎像《庄子》《老子》《论语》这样的文化典籍,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
40多年来,何三宝全身心投入到山水画的创作中。他深入生活勤于写生,勇于实践探索,其作品山苍树秀,水清石润,因心造境,意味深邃,展现了非常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他的作品先后10次入选河南省中国画艺术展,多幅作品被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博物馆收藏。
情系家乡,自然天成,焦作的一树一枝、一草一木、一叶一花都让何三宝动情。“画遍焦作的秀美山水是我接下来的一个目标。”他说,“云台山已经画过,接下来会画神农山、青龙峡,让家乡的美景成为我笔下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