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个贫困户托起的扶贫产业
人师之道在于勤
图片新闻
创新三项服务 助力“一赛一节”
怀川,脱贫攻坚热浪涌
我市十大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快速高效推进
关注“焦作城管”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7 年7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贫困户托起的扶贫产业
本报记者 张 鹏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武陟县大封镇前孔村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木耳种植村,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木耳种植已经成为该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有三分之一的贫困户凭借木耳种植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  追溯前孔村发展木耳种植业的历史,无论如何都绕不开贾海这个人。“前孔木耳种植第一人”“前孔脱贫致富带头人”……村民们这样评价贾海。

  对于乡亲的赞誉,贾海却说:“谁不想过上好日子,可党的扶贫政策再好,关键还得靠自己努力才行!”

  今年64岁的贾海,去年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盖上了新房,购买了汽车。谈及自己种植木耳的前前后后,贾海至今历历在目。

  1999年,贾海到同属大封镇的东岩村走亲戚。看到干妹妹一家正搅拌棉籽壳、玉米芯,颇为疑惑。刚从四川简阳老家回来的干妹妹告诉他,在简阳很多人都在种植木耳,她看到经济效益还不错,就把懂技术、会管理的自家外甥请过来,帮助自己种植木耳。

  一心奔富路、苦于没门路的贾海,眼前一亮、心头一热,就住在干妹妹家不走了:“我要把这门技术学会!”

  木耳可不像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种植那样简单,从备料到制种再到种植,工序烦琐、要求很高,不是仨俩月就能学会的。贾海和干妹妹商量,在她家一边帮忙一边学习,扎扎实实把这门技术掌握好。

  2001年,学了两年技术的贾海,在干妹妹的帮助下,回到自己家里搭建大棚开始种植木耳了。

  村民苗国亮家的地和贾海的地紧挨着。贾海在搭建大棚时,苗国亮也常去搭把手帮帮忙,一方面因为多年的邻居关系不错,另外他自己心里也有“小算盘”:“老贾去学了两年,这事肯定能干,我就跟他学着干。”

  盘算归盘算,可自己一没有技术二没有大棚,怎么办?知道了苗国亮的想法后,贾海当即表态:“备料、制种你都不用管,我给你弄好你先在家里种种试试!”

  苗国亮在家里临时搭了个小棚,悉心管理贾海替他做好的两千多袋木耳,当年就净挣了两千多元。随后,苗国亮的干劲儿更大了。“赶紧建座大棚!”苗国亮与妻子郝葡萄商量好后,便开始筹建大棚了。

  与此同时,观察贾海、苗国亮种植木耳一年时间后,村民苗建中和翟虎、翟虎根兄弟等人也都拿定了主意:“跟着贾海种木耳!”贾海也毫不含糊:“有啥不懂的尽管来问,我懂啥就教给你们啥!”

  到了2013年,前孔村的木耳大棚增加到30多座,有30多户贫困户因此摘掉了“贫困帽”。截至目前,该村的木耳大棚已经增加至80多座。

  记者在和苗国亮夫妇聊天时强烈感受到,夫妻俩对贾海充满感激之情:“种木耳前,俺家一年也挣不了一万块钱,你看今年,木耳还没卖完已经挣了五六万元了,再挣个一两万元也没啥问题!要不是贾海无私地帮助俺家,这好日子哪儿敢想呀!”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