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听清,那仰望的人,心底的孤独和叹息,能否记起,曾与我同行,消失在风里的身影,我祈祷拥有一颗透明的心灵,和会流泪的眼睛,给我再去相信的勇气,越过谎言去拥抱你,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夜空中最亮的星,请指引我靠近你……”每每听到这首《夜空中最亮的星》,我的心中就充满了希望和力量。回想我与文字相伴的这些年,《焦作日报》就如同生命中最亮的那颗星,指引我方向,指引我在文学的道路上前行。
最早与《焦作日报》零距离接触,还是在中学时期,那时年少的我痴迷于文学,加入了当时焦作市团市委组织的中学生记者团,经过不断学习和投稿,我的一篇500余字的新闻通讯稿刊登在了1990年的《焦作日报》上,那是我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兴奋之情不言而喻。从那之后,我写稿、投稿的热情愈加高涨,先后在省内和全国的中学生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
后来,我步入社会,参加了工作,但对于文学的热爱始终不改。报社的几位编辑、记者也成了我的老师,或是好朋友,在我的写作之路上一直让我心存感激。
刘金忠是当时副刊部的编辑部主任。他主编《焦作日报》的山阳城副刊,那时我每次在单位拿到《焦作日报》,最先翻看的就是山阳城副刊,一星期一次的专栏成了我茶余饭后的“精神快餐”。起初,我给《焦作日报》投的是一些带有真情实感的小散文,对当时副刊的文稿采用标准不是很熟悉,结果投了多篇稿子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但我并没有灰心,没有放弃写作,我想也许是自己的文笔过于稚嫩,还未达到副刊发表的水平。通过不断地细心琢磨和练笔,1995年《焦作日报》山阳城副刊发表了我的第一首诗歌,编辑是郜希贤。惊喜过后,我写稿的激情更加高涨,文思如泉涌,副刊上断断续续地留下了我的“脚印”,同时我的文字也陆续登上了《辽宁青年》《北京青年报》《郑州晚报》《扬子晚报》等全国多家报纸杂志,可以说《焦作日报》是我在昏暗的夜空中找到的一颗最明亮的星。
马朝霞编辑是山阳城副刊、闲情·连载、人文山阳版的编辑,也是我迄今受益最多的老师。每次浏览《焦作日报》《焦作晚报》,翻看最仔细的版面就是副刊。因为马编辑的诗歌作品很有个性和特色,诗意深邃,语言干净,很早之前就通过《焦作日报》山阳城副刊记住了她的名字。2010年,我刚刚加入焦作市作家协会,通过朋友找到了她的博客和电子邮箱。令我感动的是,每次发给她的拙作,无论用否,她都会及时回复,并开门见山地提出一些宝贵意见。2014年,由于我所在的公司组织征文活动,有幸与马编辑相见,那次会面让我更加钦佩她的文学才华和写作功力。之后不久,在马编辑的指导下,我的多篇文章在《焦作晚报》的闲情·连载上发表了。令我感激的是,马编辑对待我们这些业余作者,从来没有高高在上,每次联系她都尊称我们为“老师”,其实真正该叫她“老师”才对啊。马编辑这种低调、谦卑的态度让我看到了《焦作日报》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也让我看到了《焦作日报》关注民生、关爱民间的新闻态度。
一位好的编辑是作者心中最好的第一读者,一位好的编辑是报纸与读者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时光流转,虽然《焦作日报》的编辑、记者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我对她真挚的情愫仍在延伸,我相信,《焦作日报》在一代代编辑、记者的精心努力下,一定会兴旺发达,越办越精彩!